贡江社区 首页
我骄傲,我是于都人

在江西,有这么一个县

被认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在江西,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渴望过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

却依然能够成为时尚的标杆

然而,在他们骨子里

散发出来的是“工匠”精神

他们是时代的先锋

他们是于都人

这里有一座山,名曰“屏山”,景区内有号称“江南第二大牧场”的屏山牧场,草场总面积5万多亩,春、夏、秋三季绿草成被,延绵起伏数十公里。该景区山顶终日云锁雾绕,有极为罕见的天然盆景树带、河西走廊壁墙,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高山草原风光等。

或许你也是奔着“屏山”而来,但你首先看到的,是巍然屹立在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的气势宏伟的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碑。你一定不会忘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集结红军主力八万余人从于都河(贡江)上八个渡口渡河,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沿着于都河,一路走,必须能找到一些这座城市的过往吧。既然来了,请你一定要放慢脚步,轻轻地,细细地感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丝空气,都是时间的回响,都是岁月的沉淀。请你耐心倾听,那远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来的声音,那是繁衍的声音,那是前进的声音,那是回到起点又走向未来的声音。

如果你是于都人,你一定能感受到罗田岩的魅力无穷,是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开发于南北朝,自北宋时亨誉盛名,并创"华岩禅院",闻名一时,为亨誉海内外名篇《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如果你是于都人,你一定会知道有一种RAP,叫于都半班戏。传统的于都半班戏,半班戏戏班一般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大部分成员都是多面手,或会吹会打,会弹会拉,会演会唱,需要时轮番上台,内外皆宜。剧中行当以“生”“旦”“丑”为主。其服饰、妆扮是根据剧中故事出处而采用汉式的古代或近代款式。演出场所是从原始的只限于茶余饭后自娱自乐为主,逐步发展到农家的喜庆佳节、婚娶寿宴,进尔在春节期间再到庙会剧院,并从原来无偿演出到收到钱银用于养家糊口,娶亲建房。

继续沿着贡江河走,你看的是美景,是流动的城市,是一块碧绿的绸缎。或许,在某一处,你顿足,那是你在不经意间与步蟾坊相逢。

于都,水头步蟾坊:为明正统六年(1441年)于都知县王琳等人为旌表谢宁中举而建。曾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和1986年三次维修。

该坊为歇山顶,四柱三间四楼重檐式木牌坊,面阔11.2米,进深3.55米,高10.38米。整个牌坊分顶楼、明楼、次楼,坊楼檐下均以四层三朵斗拱出檐,檐角起翘。由四根立柱、八根戗柱支撑。明间顶楼正脊中饰“一瓶插三戟”,寓意“平安”和连升三级,两端饰鳌鱼脊吻。顶楼檐下正中悬挂“恩荣”圣旨牌,明楼檐下正中置“步蟾坊”横匾,匾两侧附有题记和“正统六年冬月吉旦”落款。坊顶采用望板、筒瓦、瓦当等官式作法,颇具宋式建筑之遗风,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巧,堪称宋代向明代过度时期的重要实例,为一座有绝对纪年木构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南方木构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8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是于都人,不必纠结于在城中,你有必要走出城,去乡村看看,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只有去了才知道。那就去大字小西湖吧,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春来山花烂漫,盛夏瓜果累累,秋日天高气爽,寒冬腊味飘香,飘然欲仙之感美不胜收,属原生态的自然田园风光,是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如果你是于都人,你走路须得慢,慢到走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态度。

花开了,去看一看;花谢了,仍然去看一看。

如果你是于都人,你可以学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可以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你是于都人,一定要去葛坳澄江古村,村内有明、清时期的客家祠堂24座,曾经的古亭、古桥、古庙、古井等古迹分布在村子各个角落。有史料记载,自堪舆祖师杨筠松弟子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卜居澄江,自开基建村以来,距今大约1080年。

如果你是于都人,可以邀上几个朋友,打几圈麻将,也可以找一个幽静之处,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如果你来到这里,请你静下心,慢下脚步,感受这里的一切,或古,或红,或绿……

不管你身处何方,

于都都住着我们的童年

那些关于于都艰涩却又美好的岁月

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流淌

无论时间怎么变幻

我们永远记得有个地方叫于都

我们永远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于都人!

来源:于都人论坛于都民生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