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镇 首页
政府的一小步,民族的一大步!
政府的一小步,民族的一大步!

作者:沧桑证道

三生石上按:由汉奸走狗们操纵的文化和教育该进入棺墓了!中国民族的死穴不在于经济落后,不在于了军事落后,而是在于文化出卖和教育叛变。中国政府如不能用酷刑严惩这些文化汉奸和教育走狗,他们未来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正文: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在北京出席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而这次会议的召开,亦代表着“国家教材委”这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的部门,正式开始运转工作。
  

说实话,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心底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如果不是身体不允许,我绝对要好好喝上一回,来个一醉方休!

看到这,有些网友想必要说了:“国家教材委刚刚成立,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呢,你至于如此吗?”

对于这些网友的质疑,我的回答很明确:“国家教材委的成立,虽是政府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再怎么庆祝都不为过!”

至于为何如此,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直关注我的网友想必还记得,不久前,我曾写过一篇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我把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做了简单介绍,比如,西化严重,对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故事的大量删除,等等。

但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全部问题。

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隐藏的问题,要比我在此前那篇文章中所讲的多得多,尤其是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更是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用“七宗罪”来进行定义,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极力贬低矮化中国人的形象。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5单元,有一篇名为《蓝色的树叶》的课文,该课文讲述的内容,是名为林园园和李丽的两个小姑娘,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的故事,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但大家知道吗?《蓝色的树叶》一文本是根据乌克兰作家瓦·奥谢叶娃作品改写,原文主角都是外国人,名字分别为卡佳与莲娜,如今到了中国的教材中,却莫名其妙被改写成中国人名:林园园和李丽。

而同样是《蓝色的树叶》作者的文章,描写孝顺的《三个儿子》一文,用的却是外国人。
  

好事全是外国人做的,坏事全是中国人干的,这种差别对待,不禁令人细思极恐。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三年级下册2单元,《翠鸟》一文中,就用中国孩子的毫无同情心,来极力反衬《燕子的专列》一文中,外国小女孩的慈悲仁爱。

但非常讽刺的是,根据瑞典方面的反馈,《燕子的专列》这篇文章,明显进行了造假和美化。

再比如:同样是本单元,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中国人滥伐树木,最后造成村庄的毁灭;第8课《路旁的橡树》一文,则讲述外国工程师仅仅为了保护一棵橡树,就对筑路设计进行调整,凸显了外国工程师的环保意识与决心。

看到这,大家想必已能感觉到,编纂者的“良苦用心”了吧?

试问,那些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小孩子们,他们在看了这些课文后,思想怎能不受触动和影响?

一旦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提前埋下了“中国人很差劲,中国人如外国人”的种子,那么当这个种子开花结果时,影响将是何等恐怖?

其实,大家看看现在的网络乱象,就已能发现问题。

如果不是在年幼时,就已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种下了恶念,那些“精日精美”又怎么可能在这几年集中出现?

所以在我看来,那些编纂者用心之歹毒,已然是昭然若揭!

第二;偷梁换柱,将一些原本属于华夏文明的经典寓言,堂而皇之地安在了外国人身上。
  

相信跟我一样的80后,小时候都学过韩非子的《矛与盾》这篇课文,但大家知道吗,现在这篇课文,已经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被改成了所谓的《矛和盾的集合》,其课文配图亦被改成了外国人。

第三;媚日,媚西方现象严重。

比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原本是歌颂朝鲜小孩“宋金”品质的寓言故事,但在人教版的新教材中,却被改成了名为“雄日”,头缠白布条的日本小孩。
  

至于媚西方的地方,那就更多了,像前面讲的《燕子的专列》,《路旁的橡树》等等,都是十分明显的例子。

第四;白人至上,强行替西方文明洗白。

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对比一下这篇课文的原版《西雅图的天空》一文,大家很容易就会发现,印第安人出身的西雅图大头领,在此文中对白人恶行的所有指责和批评,全部被删没了。

以下是《西雅图的天空》原文的部分节选。

在白人眼里,哪一块地都一样,可以趁夜打劫,各取所需,拿了就走。对白人来说,大地不是他的兄弟,大地是他的仇敌,他要一一征服。

白人可以把父亲的墓地弃之不顾。父亲的安息之地,儿女的出生之地,他可以不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天、大地、母亲、兄弟都可以随意买下、掠夺,或像羊群或串珠一样卖出。他贪得无厌,大口大口吞食土地之后,任由大地成为片片荒漠。

我不懂。

你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红人的眼睛只要一看见你们的城市就觉疼痛。白人的城里没有安静,没地方可以听到春天里树叶摊开的声音,听不见昆虫振翅作乐的声音。城市的噪音羞辱我们的双耳。晚间,听不到池塘边青蛙在争论,听不见夜鸟的哀鸣。这种生活,算是活着?

我是红人,我不懂。

而修改后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则是这样的。
  

稍微熟悉点美国历史的网友都清楚,白人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进行丧心病狂的种族屠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之所以能建立,那是用无数印第安人尸骨血祭来的!

而咱们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这篇课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明的野蛮和残忍。毕竟咱们中华家当年同样遭受过这样的屈辱。

换言之,这篇课文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咱们的子孙后代,一定要对西方文明保持警惕心,如若不然,那是要吃大亏的!

可让人教社这么一改,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意义直接就没了。

第五;刻意培养学生的崇洋媚外意识。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长期接触外国的翻译文章,其思维方式必然要受到很深的影响。

比如,年轻时候的余华,其小说风格就深受胡安·鲁尔福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许多句子、语调和胡安·鲁尔福颇为相似!而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余华身上,上世纪90年代成名的许多作家身上都存在这种影子。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翻译的地方,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本土化”,而不是“直译”。

可人教版的教科书,对此偏偏明知故犯。
  

比如,《动手做做看》一文中,里面的法国科学家,中国学界一直都译作“朗之万”,可到了课本里,却被改成了“朗志万”。

看到这,大部分成年网友恐怕还有些摸不着头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正是人教版这个“朗志万”的阴险之处所在。

打个比方,某个人叫“张闯”,别人问他名字时,他或许会这么回答:“张飞的张,李闯王的闯”!

怎么样,大家寻思过味了吧?

没错,人教社之所以这么改,就是在给小朋友们加深印象,让西方的文化和历史人物根植在他们脑海深处。
  

以后只要他们一想到“朗”字,首先会想到这是“朗志万”的朗, “志”是“朗志万”的志。

试问,这不是提前对孩子们进行“崇洋媚外”洗脑,又是什么?

第六;抹黑新中国的同时,反而对民国大加赞扬。

比如五年级上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描写的是作者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后的童年生活,而此文对母亲的描写,简直就像在描写一个在纺织厂劳作的奴隶,当真是让人不忍卒读。
  

而反观描写民国童年的文章《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两文,则是另一番情景。

“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师用书语)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祖父的园子》教师用书语)

两相对比下,孩子们会怎么想?

毫无疑问,人教社这么做,根本就是在否定新中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第七:对涉及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题材,在无法进行删减的情况下,要么从简处理,要么将其空洞化。

比如,歌颂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而选入教材的,精读文章仅仅7篇,其中2篇在一年级(识字阶段)。

再比如,五年级上册8单元是“毛泽东”专题,该单元4篇文章中,精读两篇,一篇是诗歌,一篇是《开国大典》,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毛主席的形象十分空洞。

事实上,除了上述七点外,人教版的教材还有不少问题,例如对华夏古文明的抹黑,等等。

总之,当下小学课本中所蕴含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谈何容易?
要知道,网络上针对小学课本所蕴含的问题,早已存在大量争论和要求改革的呼声。

可结果呢?

相应的教材编纂小组,依旧是我行我素,置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呼声于不顾。

很显然,咱们中华家当下的小学教材编纂体系,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地步!

毫无疑问,这种情形非常危险!

要知道,孩子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如果他们出了问题,国家和民族在不远的将来,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当下的我们,辛辛苦苦所创造的那些成就,除了为别人做嫁衣,又有何意义?

苏联的崩塌,思想意识形态的崩盘,给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深深伤害,大家难道都忘了吗?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绚烂多姿,四大发明的辉煌,让全人类为之仰视,而时至今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同样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一带一路大计划,量子通信商用化,等等,无不让中国人民深感骄傲和自豪!让外国人民赞叹钦佩!

面对如此多,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的小学教材视而不见,反而一个劲的给娃娃们灌输“中国落后,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观念,这是何等的歹毒?何等的无耻?

原来那些编纂教材的人,当真是枪毙一万遍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