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李 首页
【荐】24岁做自媒体挣七位数

长葛赢旭网络转自

博望志的博客

*博望志会是最好的创业人物媒体

资本推动着年轻人的野心,

除了前进,再无回头

 | 王笑笑

采访 | 王笑笑

编辑 | 小肥人

图片 | 王笑笑&「辛里有束」提供

坐在沙发上,胡辛束和刘小斯怎么看都不像同一种人。前者身穿宽松的蓝色衬衫,长发披肩、脚踩拖鞋,搂着抱枕蜷在沙发里,下巴上还抹着祛痘的白色药膏,并不像是精心梳扮后的模样。而后者颈间系着一条格纹丝巾,翘起二郎腿靠在沙发上,亮出黑色的小皮鞋,外表修饰地恰到好处。

公司在华贸租下了一套公寓。聊天这屋不大,根据需要,房间功能在会议室、会客室、录音棚、摄影棚甚至仓库之间频繁转换,茶几上还摆着没来得及收的录音设备,墙角堆了几摞某次活动要用的礼品。

当着她的面,胡辛束毫不掩饰自己初见这位合伙人时的抵触,「刚认识她时,我觉着这个人特假。」她端起手,捏着嗓子模仿刘小斯当时的做派,刘在旁掩嘴大笑。

她恢复嗓音开始打比方:身材苗条、面容姣好、打扮精致、情商高明的刘小斯就像是很多人心中「后妈」的形象。至于她本人,不修边幅、大开大合,更别说常自嘲的肉感双颊,活脱脱就一家里任劳任怨的「亲妈」,「还是会生儿子那种」,她补充说。

「我像不像亲妈?嗯?你说像不像?」

一、

去年七月,这两个二十多岁的女生从真格基金投委会下来,手里握着前一天连夜做的商业计划书,身上已带着真格和罗辑思维合投的450万。而上一个获得这两家共同投资的是当时被称为「第一网红」的papi酱。

在刚刚过去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手握流量入口的自媒体们成了广告主争抢的对象。胡辛束显然是收割红利一批人的代表。有人统计,去年整年,「胡辛束」公众号近五百条推送里,有近四成是广告。短短两年,在这波汹涌迅猛的财富重新分配大潮里,她被冲到了波峰。

日历再往前翻,2015年9月,胡辞去了在「环时互动」的工作,全心投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这家营销公司的几个月工作中,她曾跟随业内知名的老金(金鹏远)参与杜蕾斯微博的运作。而那时,运营半年多的个人公众号已初具影响,她渐觉自己无暇兼顾两方面的事业。

搜索引擎上,敲入「胡辛束」三个字跳出的关键字大多雷同:「情感网红」、「微信大号」、「广告狂人」……这就是这个有上百万粉丝的公众号博主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不过有少数人记着,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几年前的人人网上,那时她大学尚未毕业,个人简介写着「自由插画师」,时间线上会有搞笑段子,还偶尔有短发的萌系自拍。

2013年3月13日,白色情人节前一天。胡辛束走在超市里,看到写着百分比的打折价签突发灵感,回来连夜画了一组名为「10%先生」的漫画,第二天一早便放到微博和人人上。在这组漫画里,她描绘了理想中的男友形象——年轻比她大10%、身高比她高10%、工资也比她多10%,所有条件都是不多不少、正正好好10%。

这组漫画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在之后的一个学期,此事件的长尾笼罩了她大三的生活,真人漫画拍摄、主题明信片、主题饮品、媒体采访,甚至电影制作,各种合作接踵而至。

现在胡辛束的右手手腕有个「10%」样式的纹身——在她心中,「10%先生」的爆火对于现在的事业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当博望志问及这个纹身除了「10%先生」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寓意时,她说,「当时纹的时候是没有的,但后来加了越来越多的寓意,其中一个是代表10%的电量吧,提醒我永远需要充电。」

大学上了自己不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后,她开始考虑未来要靠别的手艺吃饭,于是正规学习绘画,到图书馆把视觉设计的书借了个遍,专业课时一页页翻。

现在她早已不动手公众号里的插画。胡辛束指着会议室白板上的一坨线条说,「那是我今天画的,你觉着画得好么?」我猜不出那是什么,她告诉我那是开会时商定的春节创意——她抱着「炮儿」,公司里一只几个月大的英国短毛猫,模仿年画上的抱鱼胖娃娃。

二、

点开公众号,介绍一栏写着「一个人的少女心贩卖馆」,从开号至今就不曾变过。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这个主打「少女心」的公众号有三成读者是男性。据她们分析,这些人中一部分是为了了解女生的想法,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男性用户是「内心住了个小姑娘」。

在许多次访谈里,胡辛束都会提及那次在她的签售现场上,有一个身材魁梧、胳膊上汗毛密布的男子,手拿新书,带着妻子来求签名。她用「超兴奋」形容那名男子的状态,并显然从这件事中收获了成就感——这个例子印证了她「男女都有少女心」的论点。不过即便如此,「胡辛束」的用户群还是主要面向16-26岁的城市年轻女性,当然其中不乏五六十岁的阿姨,也不乏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孩儿。

在知乎「什么是少女心?」的问题下,有近1600个回答,最高票回答里单有一张图片,拍摄了一辆周身贴满蓝底白花的水泥车,充满了「须髯大汉贴花黄」似的违和感,令人捧腹。然而就连胡自己都很难说清「少女心」三个字的精准含义,而刘小斯更愿意将之定义为一种轻盈、敏感的「胡辛束」式少女心。

胡辛束将内容的受欢迎归因为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并能将之放大为每个人均可得到共鸣的情感。她乐于称道的一个成就是公众号的第二次推送,正赶上《超能陆战队》上映,一组《像大白一样爱你》的图文消息收获了三百多万的阅读量。当时她还在环时工作,老金开会时说道某案例一篇图文有几百万的阅读量,那时的胡辛束对于微信生态还不甚了解,问道,「几百万很多吗?」收到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我也有一篇。」

刘小斯是偶然闯进她的生活的。

胡辛束刚全职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没几个月,通过对接合作认识的二人合租到了一起,当时的刘还在运营自己的一家影视宣发公司。之后她迅速结束了原来的业务,成为胡的经纪人,在此前,一直是胡辛束一人负责所有的对接、沟通和创作。

刘小斯很难说清到底具体是何种特质让她选择了胡辛束,只是描述当时的心理状态,「潜意识告诉我,这是值得一起跑一段的那个人。与之相比,我甚至迫切希望停掉之前的公司。」同样的理由大概也适用于徐小平,「投的可能还是人,当时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她说。

在自己一个人连续产出内容近一年后,胡辛束终于掉进了创作的瓶颈里。某天夜里小斯催稿催得紧,在韩国旅游的二人在酒店里陷入冷战状态,「当时我意识到,必须要团队化。」回来之后,两个人在家里谈了彻夜,刘小斯论证成立公司的必要性。不久,「辛里有束」的牌子挂在了现在这套公寓的墙上。

团队化生产内容是几乎所有成规模的自媒体自然不过的事情。搭建后的团队里有三名编辑负责内容,胡辛束不用每篇都亲自动笔,只需在选题会上把握方向,确定框架。流水线式产出的内容被分发到七位数关注者的微信里,她们希望说明,流水线和劣质并不是等义词。

「辛里有束」在开全体会议,左三为胡辛束


三、

「胡辛束现在基本只剩广告了吧。」之前的一位关注者失望地说。

卖流量是自媒体最基本的盈利方式。胡辛束曾有过在奥美广告公司实习的经历,用她的话说「在奥美的经历让我爱上了广告,太神奇了。如果我没做自媒体的话,我现在大概会在一个传统广告公司当一个广告人吧。」

和很多对这种行为有洁癖的写手不同,她不介意她的文字和商业捆绑在一起,甚至还乐于见此,「这是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且是站着把钱挣了。」

胡毫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她读大学时,曾在豆瓣上参与了一个「卖时间」的活动,陪陌生人聊天,按时间赚取收益,第一次就挣了一百七十多块。「不过我是喜欢挣钱,而不是喜欢钱。」她着重强调了两点的区别,「挣钱时我能感受到自己在创造价值,哎呦超爽。」

「大管家」李伟楠是她的发小,公司成立后,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自降薪水加入团队。在他的印象里,还没成为「胡辛束」的胡辛束学习很好,也很听话。

胡辛束是我们上大学时身边常见的那种女同学:怀揣着成为居里夫人的梦想学习理工科,误打误撞进了计算机专业,平时喜欢写写画画,有好的作品就赶快发到网上。说话办事风风火火,大张大合。生活中偶尔会讲轻口脏话,毫无羞涩地讲黄段子,微博上转发段子时要敲上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

出彩,但不出色。

家住二环内的胡辛束从小不曾离开过家乡生活。而在成立公司之前,就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出手阔绰的生活。

「除了买房,其他她都能买的起了。」李伟楠开玩笑说。

她引用了罗振宇的一句话——人,只有处于不舒适区的时候才会感觉舒适。

胡辛束说她和刘小斯其实是很像的人,这便是其中相似点之一,「当你躺着玩电脑、躺着写个稿就能赚到钱的时候,你超焦虑。因为你24岁就能看到这辈子的尽头了。而我这种人需要新鲜感、需要刺激、需要不确定性。开公司对我而言就是不确定性。」

胡辛束和刘小斯


四、

在胡辛束的微博小号里,她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较劲的人」。

自媒体当中,保持日更的公众号多如牛毛,每天推送时间固定的公众号却不为多见,而固定推送时间又不是整点的公众号更是凤毛麟角。「胡辛束」品牌在粉丝认知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天固定22:22推送,选「把每个读起来像爱的东西都给你」之意。

公司十几个人,有推送权限的只有胡辛束和「大管家」李伟楠两个人。某次她照例到时间打开手机准备推送,发现当天的文章是转载的,而按照微信公众号的规则,转载的文章无法使用手机推送。她连忙给大管家打电话,李伟楠当时也在外边,接到电话穿人字拖扭头往办公室跑,幸而那天还是按时推送。发送完成后,李伟楠一低头,发觉鞋子都跑丢了,掉头回找,一只在楼道里,另一只在楼底下。

随着粉丝体量逐渐增大,胡辛束需要将发送时间精确到秒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在这一分钟收到推送。十点多准备推送这件事像颗钉子,嵌到了她的生活当中。她自称曾数次做噩梦,梦中的自己突然想起来要发推送,结果已经过时了。

就像是强迫症一样地固定推送时间一样,胡辛束也强迫症一样在事业的推进上较着劲。从这个角度看,在躺着接广告挣钱,和开公司拿融资扩张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的原因也不难想象。

融资之前,「辛里有束」凭借接广告已经获得了十分漂亮的现金流。不过既然接受了真格和罗辑思维的投资,胡辛束和刘小斯的野心显然不仅仅是发广告。2016年年末,「胡辛束」曾和电影《摆渡人》做过一次「移动小酒馆」的线下活动,效果斐然。

知乎上一位答主如此评价胡辛束:「我高中时就关注了她,我蛮喜欢她率真的个性,随时扯扯黄段子爆个粗口,一直嚷着减肥却总还是顶着一张大脸,就像是生活中的我们,或者我们的某个死党,如此接近而没有距离感。我如今已经大三了,现在再看她的那些文字,却没有当时的那种感觉。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她已经不是那个腼腆的20岁女生了。她毫不在意地谈着自己的金钱观价值观,我很佩服她的才华能力和运气,如果有一天能遇见她,我想对她说别忘初心。」

除了用「感激」二字外,她也无法对这段评价做出更多的反馈。在这个浪潮里,身不由己的资本推动着年轻人的野心,除了前进,再无回头。这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处境。

新产业的崛起挤压着旧时代的格局,「嘎吱」作响里全是无数人自己的神话。就像上个世纪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二十多岁的富豪一样,今天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也给了一群年轻人前人无法理解的事业。

日暮西斜,胡辛束裹上大衣,出门去看同小区的另一套公寓,这间公寓更大、也更贵——团队在壮大,业务在扩张,百万粉丝每天还在渴求戳中灵魂的内容,他们不能再用会议室充当摄影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