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岗社区 首页
不怕套路深,我们要认真!

4月13日《人民日报》这篇题为《“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王宝强就是例子》的文章引起广泛转载,引起了网络上的热烈讨论。有些读者甚至说出了“此文暴露了作者‘智商不够用’的毛病,而且病得不轻。”的结论。

文中说“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用王宝强“屌丝逆袭”极具偶然性的特殊案例,来证明“阶层固化论调不成立”,个别不代表普遍也证明不了普遍。作者的文学水平可能是博士后毕业,但逻辑推理水平还在幼儿园水平。假如我们按照他的逻辑思路推广,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几千人都中了500万彩.票改变了命运,你不能改变命运不是规则的问题,而是你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更不会选择。

作者在文章里又说:“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可事实是中国远处有魏晋南北朝的南朝延续长达400年的士族门阀制度不就是阶级固化的表现。近处有清朝的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接班”,作者非要睁眼说瞎话。
    作者还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怒说法恰恰说明出现了阶层固化。

就象“固化”一对没有任何关系的成年正常男女在一个封壁屋里,经年累月直到这两个“有着正常人的食色性也”的正常男女发生不正常关系为止。好事者就可以恶心地对世人地说“早就知道他们有不正当关系,结果验证了吧,所以开始就把他们关起来是对的”。

举这个极端假设例子是想说明“看问题我们不要从结果去推导原因,而要从原因推导结果。”刘邦朱元璋当皇帝恰恰是阶层固化后造{反才改变的命运,现在却拿他们造{反成功来证明封建专制社会并非“阶层固化”,拿结果推导原因是本末倒置,颠倒是非、厚颜无耻,却实令人“难以想象”呀!。

当然在作者眼中刘邦,朱元璋式成功再辉煌。我也不会拿菜刀zaofan去追求。我只想以法治国的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期,我们的媒体要敢于正视问题,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且实负起负责。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不能怨社会,只能怨火背。不是规则不合理,是你不够努力”固化式的鸡汤话语体系。转移人的视线,麻痹人们神经。误导群众不需要改革社会陋习规则的认知模糊。导致社会问题越积越多。

每个平常人只想努力的工作,好好的生活要求并不高,怎么会有那么多都是月亮惹的祸,都自身的错的原罪。

就象文化学者王晓渔在《于丹式心灵鸡汤考: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中总结心灵鸡汤的配方,通常是具有哲理的语录、催人上进的好人好事、抒情的文风和道德的自我感动。只有语录不够生动,只有好人好事又不够深刻,语录相当于鸡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这是鸡肉,有骨有肉才好吃耐嚼。再撒上抒情的盐和道德的味精,最后贴上经典读解的商标,每天睡前服用一剂,就是老少咸宜的心灵鸡汤。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长期习惯都完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我长期在湖北枣阳农村生活,对乡镇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观察多一点,他们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完整构建。

同样一个“不知道”在责任,权力面前就有会有二种不同后果要求。当村民因走路,庄稼,生产等一系列产生邻居纠纷,或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需要村干部及时提供服务时。“不知道”村干部总脱口而出,很多情况是他们知道却假装不知道。这时“不知道“的潜台词就我不知道所以我不负不解决或没解决责任,无知”者无罪“谁都不能把不解决的责任”划“在我头上。

当村民根据自身生产生活需要新建个厨房,盖个茅厕,挖个水塘等等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时。有些村干部就主动会找到村民家也要说句“不知道”,这时的“不知道”的潜台词就是你事先必须要让他知道,要让他的权力有所体现。这时的”不知道“就是他的权力不体现出来不行。

说的简单点就是村干部同样的一句“不知道”。遇到需要提供服务时只想推卸责任,遇到有利益间隙时就想通过权力带来的额外的收入。他们有时就是故意选择性非要“知道”,选择性的非要“不知道”,主要是看能推卸责任,还是能体现权力,而不会要么都知道,要么都不知道的一个标准。而是变成了双重标准。

或者需要及时服务时他们”非要不知道“,想要体现权力时他们”非要知道“,完全凭他们一张会说话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