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研究之一:“量子纠缠”造成的全民撒谎
高长武在《党的文献》2006年05期发表了《毛泽东两评《隆中对》。高长武是这样说的:毛泽东对《隆中对》确定“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是赞许的,但认为蜀国之误始于此前诸葛亮《隆中对》里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提出,将来得益州后派一上将守荆州,自己守汉中,大本营设在成都。本来就兵少势弱,又如此三分兵力,焉有不误的道理。
高长武的这段话立即得到史学家和军事家的一致认同,今天,只要涉及到诸葛亮的历史材料,大家不约而同都拿这个当话题。被近两千年的人民奉若神明的《隆中对》终于被“我们”的聪明给推翻了。大家贬低一下诸葛亮,似乎能长舒一口气。“量子纠缠”现象造成集体无意识地去贬低诸葛亮,大家一个比一个带劲,似乎谁贬得更厉害,谁就更高明。
对于高长武引用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我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这不像是毛主席说的话,却更像高长武自己伪造出来的。毛主席主张的“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是从战术上来说的,而从战略上,毛主席绝不主张军队集中在一起,战略上的军队集中,不仅给养是个大问题,更会成为敌人实施打击的明显目标。从三国时的战略全局上看,诸葛亮占据荆州、汉中和成都对谋取天下是最为有利的。荆州富庶,有利于蓄养兵力,从地形上是直插洛阳的一把尖刀,是谋取天下的军事要地,任何一个战略家都不会放过这个地方。汉中又是直插长安的一把尖刀。当洛阳和长安两面受到威胁的时候,曹操想迁都都没地方去。而控制了成都平原又能源源不断地向贫瘠的汉中地区输送兵力和粮草。这样布局,会使较少的兵力呈现出快速膨胀的“蝴蝶效应”,“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构想就具备了实现的条件。诸葛亮最终失败的原因绝不是战略布局出了问题,而是外交失败所导致的。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是没有错误的。要说毛主席否定隆中对的这个战略,显然是伪造的。抗战的时候,毛主席并没有放弃“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各个击破”的战术思想,但是在战略上,却同诸葛亮一样把很少的兵力投入到晋察冀和山东战场上去了;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又分兵东北战场、华北站场、西北战场、大别山战场,他从来没把军队龟缩在同一个区域里,难道他会支持诸葛亮把自己的军团龟缩一隅吗?这是明显荒谬的逻辑。由于人们都知道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这个特点,所以当高长武按照毛主席的这一个性编造出这个谎言的时候,中国人也就想当然地接受了,这也是“量子纠缠”造成的全民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