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彭镇 首页
“古都西安” 专题陈列

以“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展厅面积约2485㎡,陈列文物660余件组。

在“古都西安”的总标题下,又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两部分。

“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别突出了隋唐长安城,同时还制作了汉长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对城市发展史的展示。

“帝都万象”部分,以“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分为三个章节,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

汉代武士俑

-

中国最早是活人陪葬的,陶俑的出现代替了活人殉葬,是古代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门类。这一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人的丧葬观,也就是“事死如事生”,古人认为人死以后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精神的终结,为了确保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能拥有生前拥有和享受的生活状态,甚至比生前过得更好,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丧葬。汉代陶俑人物形象比较清瘦,反映出汉代审美时尚是以瘦为美。

持盾武士俑

-

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草原文化和汉族农业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淳朴劲健、粗犷有力的陶俑艺术。这几件北朝武士俑,塑造出了少数民族武士彪悍的体格,豁达豪迈的面部表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黄釉骑马风帽俑

-

这一时期的陶俑依旧承袭了前朝“骨瘦清像”的特点,强调了人的线条感,这件黄釉骑马风帽俑,强调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社会风貌。

黄釉骑马乐俑

-

黄釉骑马乐俑

黄釉骑马驾鹰俑

-

黄釉骑马驾鹰俑

唐代侍女俑

-

这组唐代女俑千娇百媚、安静恬然而大气,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独特气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代的陶俑的特点可以说是所有陶俑中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她们的服饰,可以看到除了脖颈袒露之外,连胸部也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说到对美的追求,唐朝女人更甚于其他朝代,例如,唐代女性的发式就有几十种,在这组当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发型。当时的以胖为美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是非常丰富的,这就是说明当时社会女性内在都是非常的自信,这也从侧面告诉了大家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流行风尚,审美取向。

元代陶俑

-

目前在国内我们发现的元代陶俑不多,主要出现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元代陶俑最大的特点就是蒙古族的特征,无论车的造型,还是人物的发髻、服饰都有很强烈的蒙古族的特征。

三彩文官俑

-

三彩文官俑

三彩武官俑

-

三彩武官俑

三彩腾空马

-

1966年西安西郊制药厂出土 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唐三彩是高温烧胎,低温烧釉的铅釉陶瓷器,它颜色艳丽多变,主要是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所以称之为“唐三彩”,这件马四蹄腾空,马背上坐着一个胡人少年,双臂前伸,正在驾驭奔马,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不只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古代工匠在制作这件陶俑的时候,跳出了过去的惯性思维,做了这个绝无仅有的腾空飞奔造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彩马

-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牵驼俑

-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出口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称“丝绸之路”。骆驼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彩绘小憩骑驼俑

-

彩绘小憩骑驼俑

三彩骑驼奏乐俑

-

三彩骑驼奏乐俑

珊瑚红釉描金碗

-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青花釉里红画陶梅瓶

-

青花釉里红画陶梅瓶

青花五彩豇豆红大盆

-

青花五彩豇豆红大盆

天王俑、镇墓兽

-

镇墓兽,是守卫墓门、镇压邪恶的怪兽。在唐代人物的形象结合了军队中军人的形象,所以身材魁梧高大,天王其实是佛教文化中的人物,但是当他进入中国后被民间文化所吸收采纳,专门用于镇墓辟邪。而兽的形象一个是人面兽身,一个兽面兽身,面容都十分的狰狞凶猛。

青花阿拉伯文碗

-

微敛口,弧形腹,卧足。内腹口沿绘一周海水波涛纹,下腹壁有花卉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近底处有一圈串枝莲,叶为葫芦形,底部是花叶形几何图。外壁沿有回纹一周,意为:“主阿!保佑我们。”下有两条平行线,腹部有上下连续相对的两周变形叶纹,上边叶纹小,下边叶纹大,近足处串枝莲一周。青花色泽浓艳,有黑疵斑点。胎薄,釉细腻,绘画精巧,制作规整。

黑釉执壶

-

黑釉执壶

钧瓷碗

-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黑釉油滴盏

-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

三彩杂技俑

-

杂技在古代称为百戏,每当有盛大的会典一定要表演杂技,这件杂技俑表演的是叠置伎(叠罗汉),一个大力士身上站着六个小孩,仔细观察最顶端的小孩,行为顽皮可爱,在博物馆外景区的西北部还可以看见一个按实物1比10放大的铜雕音乐喷泉。

蹴鞠俑

-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生活人物俑

-

生活人物俑

裸体俑

-

裸体俑

李诞墓石棺

-

北周

出土:陕西西安 李诞墓,墓志记载墓主人李诞是印度婆罗门种姓人,印度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他们的四大种姓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主要掌握神权,在社会中地位最高。这座墓是夫妻合葬墓,在石棺上刻有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等图案。丧葬形式很明显已入乡随俗。

北周康业墓石榻

-

北周

出土:陕西西安 墓主人姓康名业,是中亚撒马尔干康居国王的后裔,在中国曾担任过车骑大将军、雍州呼乐、甘州刺史等职务。这个床榻是由围屏、踏板、榻腿三部分组成,康业墓的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安睡在石板制成的床榻上,床榻的围屏以线刻形式显示了他生前的活动。石刻内容以墓主人生前会客和出行的情况为主,人物的形象具有汉人的特征。

史君墓石椁粟特文汉文墓志铭

-

北周

出土:陕西西安 史君墓极具特色的墓志铭,分别用汉字和粟特文字篆写,虽然篆刻的汉字并不熟练,但却为我们研究粟特文字和文化以及当时中亚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史君墓石椁

-

北周

出土:陕西西安 这座石椁是在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出土的。墓主人姓史,曾担任凉州萨宝,凉州指的是今天甘肃武威地区,萨保是祆教的教长,不仅主持祆教的祭祀活动,还负责管理在华旅居的胡商。史君墓石椁长2.46米,宽1.55米,高1.58米,是歇山顶式的殿堂式建筑,最能反映粟特民族信息的是石椁外部一系列精美的石刻浮雕。椁门两侧是脚踏小鬼的四臂守门神,头上都有燃烧的火焰,最外侧是直棱窗,上下分别刻有伎乐和祭司点燃圣火的样子。石椁四面分别为说法,墓主人降生、出行、家中对饮、飞天落难等图案,详细的描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石刻中带有浓郁的粟特民族特点。(在石椁内部分别由朱砂分栏的壁画,上面分别绘有蔓草纹和葡萄纹,突出了粟特地区尤以瓜果和葡萄酒著称。)

康业墓志铭

-

北周

出土:陕西西安

跽坐乐俑

-

出土:陕西

汉代长安城模型

-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汉长安城的建立,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是刘邦建汉后,在旧宫的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和太仓等;第二时期是汉惠帝时修建了外廓城墙;第三时期是汉武帝修建了明光宫、桂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新莽时期,又在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汉长安城建成历时九十余年,城市面积36平方公里,周长25.5公里,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南北垂直外,其余三面都有曲折,有人认为,汉人崇尚建筑按星象布局,所以汉长安城南墙、北墙的曲折各自象征天上南斗、北斗的排列变化,汉长安城也因此被称为“斗城”,但也有人认为城墙之所以曲折变化一方面是为适应渭水流向变化,另一方面是为利用皂河水形成的人工运河,城河既是长安城的防卫措施,又是城内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时汉长安城共开12座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12座城门相对,街道纵横交错,所以在当时有“八街九陌”之称,这八条主要大街各宽约45米,按当时规定每个城门并行的通道,中间一条专供皇帝使用,称为“驰道”,两边供一般人通行,右门出左门入,城外有一条宽8米,深3米的壕沟,起防御作用,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宫殿集中在城的南部和中部,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当时的商业区在城的西北部,城的东北部为一般居民区。 当时西方世界与汉长安城遥遥相对的是号称世界之都的古罗马城,相比之下,汉长安城的面积是罗马城的两倍多,这两颗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明珠,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各自经过的漫长发展和最终取得的巨大成就。 汉长安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重要的战略位置,发达的农业经济,西汉以后仍被几个王朝相继沿用为都,使用时间长达八百余年。

唐代长安城模型

-

唐长安城模型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史料记载按照1: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构成。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面,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政府衙门就集中在这里。廓城内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大家在模型上看到的这些方格子就是坊,坊就像一个个街区一样,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相当于40多个机动车道的宽度。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市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两部分内分别设有一个商品交流区,也就是东市、西市,当时的市场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东、西两市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买完东市、买西市,我们今天说的“买东西”一词,就来源于此。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贵族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因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太极宫(西内)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的场所。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北边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北内)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它气势巍峨,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层楼那么高,是唐王朝举行登基、册封、改元、大赦和接见外邦使者的最重要场所。 兴庆宫(南内)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兴庆宫内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兴庆宫东墙外附外郭墙建造了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 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在模型上您会看到很多的佛塔,长安城中建有100多座寺院道观,此外在宫廷中也有专设的佛堂。 唐长安城的东南角是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当时每到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皇帝就会带着嫔妃来到曲江池游玩、举行宴会,文人墨客、城中百姓也会汇集到这里,因此古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 唐长安城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句非常贴切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都城建设格局对后世以及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宋、元的都城,还有日本的京都、奈良两个城市都是这样的棋盘式格局。 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制度和文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各国、各民族交往的频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朱温出于政治目的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唐皇城基础上缩建的“新城”,只有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大,这座“新城”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

宋代京兆府模型

-

宋代京兆府模型

周代五角型陶水管道

-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转移到现在西安城西南的沣河流域,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建立了丰京和镐京,丰京是祭祀宗庙的场所,镐京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个地方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也就是京城的意思。五角形陶水管道的出土充分体现了古代宫殿建筑中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

昭礼宫瓦

-

古代建筑所用的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的区别得从瓦的制作方法说起。工匠们先用泥条盘筑成圆筒形的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的筒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就成为板瓦,当然,有的板瓦也是单独制作的。

与天无极瓦当

-

瓦当是屋顶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它既能遮挡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增加建筑的牢固性,又有装饰作用。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表面的纹饰有文字的和瑞兽的。

延年益寿瓦当

-

延年益寿瓦当

冢上西当瓦当

-

冢上西当瓦当

条纹砖

-

汉代的砖大多以素面为主的,也有绳纹、几何纹、方格纹,还有少量的花纹砖,这和汉人崇尚节俭治国的风尚是分不开的。

彩绘房型仓

-

彩绘房型仓

釉陶望楼

-

望楼是贵族庄园内家丁用以瞭望监视和看家护院的建筑形式。这种高层楼阁的出现标志着汉代建筑工艺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世高层楼阁建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

西魏佛像

-

西魏

西魏时期多为造像碑,便于移动和私人供奉。

亭阁式造像塔

-

北魏

亭阁式造像塔

大统三年造像碑

-

西魏

大统三年造像碑

贴金彩绘观音像

-

北周

菩萨的职责是协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化”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北周菩萨像一改前期纤细飘逸的“骨秀清像”的面容,面型趋于丰满,四肢和躯干分明,璎珞佩戴华丽。这尊菩萨像汉白玉质地,通体贴金彩绘显得雍容华贵。

一佛二弟子龛式造像

-

北周一佛二弟子龛式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