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社区 首页
“师傅”与“师父”的区别

“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因此,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这时的“师傅”,总是和“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更多的人使用师傅这个词,师傅的称呼无所不在。在街头上如果你需要和某个不相识的人说话首先会说“师傅!……”可见师傅的称呼是那样的普遍。师傅的称呼被社会所认可,是一种比较礼貌的称呼。如“师傅,劳驾”等。由此可见“师傅”这个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原先教与学的关系,是不相识人之间的一种称呼。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道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极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

文章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