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王街道 首页
害人的“俗话说” 姚平《胆剑琴心》
姚平-剑胆琴心
7月10日
作家姚平(剑胆琴心)发檄文: 害人的“俗话说”

害人的“俗话说” 
姚 平(剑胆琴心) 

一、“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俗话,是成功者或生活安逸者欺骗失败者、“抚慰”贫困户的有力借口和谎言。古今中外,在机会面前,谁真正看到或享用了“人人平等”?
这里有个概念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再要求:在同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几个了;再要求:年龄必须35或40岁以下……这样的机会,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条件是绝不公开的“核心竞争力”——你和这个职位的公司决策人有一层特殊的关系,对不起,那些报名排队的“傻帽儿”还有一丁点机会吗?
一个“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和一个普通工人或种地农民的孩子站在同一个机会面前,他们能平等吗?
二、“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句俗话,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判断问题的对错,居然和年龄有关?!哈,扯上年龄,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劲壮胆。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老板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事实是这样的吗?无稽之谈,显然不是。
笔者说这话题,决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而是实事求是地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客观、最务实、最科学,与年龄长幼关系不大。更为严重的后遗症是——“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其实是对年轻人的歧视与不尊重,也是对年轻有为者的漠视与亵渎,常常把这句俗话挂在嘴边的人,他一定是一个主张“论资排辈”的“老八股”。
三、“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话,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了便宜。读大学那会儿,学校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订者,就是受到这句“一个巴掌拍不响”俗话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一巴掌拍到了墙,一巴掌拍到了桌子,一巴掌拍到了人家脸上……再比如,拍马屁,只要你真的拍了上去,拍了以后肯定会“响”!真幼稚,一个巴掌不一定非要拍到另外那只巴掌上呀!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或管理者无能的表现,他(她)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赏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张“各退一步”。在今天大力提倡“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背景下,“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说法必须休矣!例如上述那个校规,如果某人打你,你是否就必须被动等着挨打?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市民在街上行走遭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此事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当下社会矛盾复杂频发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某些“不和谐”现象妥协的一个歪理。
四、“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话,自古就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说:“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说:“日本鬼子,没有一个好东西!”
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骗别人吗?不一定!日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持有“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一逻辑思维的人,可见这句俗话带来的深远影响。“天下乌鸦一般黑”由于朗朗上口、风靡海内,翻版自然顺理成章。于是俗话“是猫就爱偷腥”、“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等等纷纷出笼,基本上都在数落、“控诉”男人,害惨了那些无辜的男人。这些俗话实际是主张把天下所有的男人都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去!
五、“人挪活,树挪死”
“人挪活,树挪死”这句俗话,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的理论支撑点。当在某个岗位上干得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非非——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人挪活,树挪死”这句大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生活在城市,街道两旁的树都是挪来的,特别是许多人造的“街心花园”,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
人挪就一定活吗?也不一定。看过很多在各单位、各公司之间跳来跳去的人,终究很少看见这些不安分的人有什么突破、有多少提高。相反,倒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岗位上勤奋努力、一干就是十几年、二三十年的人,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耀眼的成绩,自己的地位也由一个“打工仔”逐渐变成了一个“高管层”,甚至和老板一块儿年底分红呢!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心态总在搜寻工作,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或许都将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有一个广告在海内外传为佳话,被评为“国内十佳广告”,它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浏阳河年份酒——50年我们只做一件事。”大家谨记。
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俗话,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捕风捉影:“对于最近有些同志反映的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如果不幸是这当事人,如果你的确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那刻的感觉至少像是吞下了一只绿头苍蝇,痛苦不堪。
本来很安静的单位,一时间就会满城风雨,议论纷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或者“恶人先告状”的“挑事者”找到伤人的“刀和枪”。
七、“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句俗话,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昨天的媒体就有报道,李某和张某是邻居,今年3月份,村子里传言“张某和邻村的杨某好上了!”在谣言散播过程中,邻居李某坚信“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煽风点火,说杨某的老公长期不在家,张某一定是干了这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杨某的一家人要找张某算账,张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邻居李某的头砍了下来……
看,这大俗话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的人的性命。
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话,主张以地区为界,画出友谊的“疆域”。然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些年已经演绎成“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见到老乡“不设防”,后果怎样你自己想!
同为中国人,要抛开“地域亲疏”观念,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是不是可以同甘共苦?要冷静全面地去考证,随着城乡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老乡”早已不是那张想当然的《绿色通行证》。
九、“人人自扫门前雪”
“人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是小农经济时代自私自利的典型表现。
这几年经常有媒体报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曰之下被羞辱了,而且围观者甚众。这些围观的人实际上就是“人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大俗话坚定的支持者。在这句大俗话的影响下,“舍己为人”、“见义勇为”日益沦落。
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俗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表面看,是把比赛中的交流情感、加强友谊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而实际上呢?真的能做到吗?不可能!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否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比赛中的参与者也无法真正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见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叫比赛吗?呵呵。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虚伪的说辞,实际各队在比赛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赛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每一个参赛选手都打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事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大俗话,长期以来彰显了我们国人虚伪、造作的一面。
79次浏览
添加图片

添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