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从同安区城关出发,穿过影视城五显镇,向东约10公里路,就到了幽静祥和、民风淳朴的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溪西村辽野自然村。厦门、集美、大同的游客和香客们前往北辰山(北山岩)王公庙,几乎都要经过辽野, 除了从厦门发车的旅游专线外,大同镇到辽野有直达公交,15分钟一趟,交通非常方便。
辽野自然村至今保存完好的“两列三进式”清代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为清代建筑物, 修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7年),共计15幢、大大小小数十个房间,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历时13年建成,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走近村庄登上高处鸟瞰,厝群工整雅致、绿树点缀红墙、巷廊相通有序、座座规范统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安少有的大型古民居群,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的同安地区是一流的。整片建筑群呈“两列三进式”结构,15幢民居整齐有序。最前方有一个围墙高达2.8米的院子,两列房子之间是一条宽2米、长近百米的巷子,巷子及房屋之间共有9个外门,分别取名为“风鼓门”、“新门”、“更后门”等。每幢房子有一开放式的正厅,据说是祭祀祖先和族人活动的场所。正厅两边各有一间正房,前面是个天井,两边各有厢房,天井前是高大门柱和门槛的前厅,两边还各有一间耳房。整片房子呈现出一种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庄园式风格。巷子深且四通八达,一旦人进去了就得找好久。以致每每有客人来访时,还要引路,否则就会走错门。这种封闭的庄园式建筑,有较好的安全感,它体现的是对外交流不必太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目前,除还有一幢古民居有人居住外,其余均已搬出。据介绍,房子的主人姓黄,名仙河、字海量。黄海量先生早先在东南亚一带经营粮制品生意,富甲一方。而且,他还是当时威震闽台一带的“镇海王”蔡牵的表弟,曾经为蔡牵后来的起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蔡牵原籍厦门同安,1661年,清朝廷为遏止海盗活动发布的“迁界令”,使得当地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蔡牵于是带领渔民起事,起义队伍很快增加到2万多人,蔡牵被推为“镇海王”。1808年蔡牵与清军搏杀于温州黑水洋。因寡不敌众,毅然以炮毁船,与清军同归于尽。
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黄海量带着弟弟黄青山及6个儿子从现在的洪塘镇石浔村迁至辽野村。当时,建造房屋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均由南洋采购,先是用18艘大船运回,再转由东溪逆流而上来到辽野村边,最后靠人力一样样抬回来。据介绍,人丁最旺的时候,居住在古民居的人口曾一度超过600人。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村民陆陆续续搬了出去。
走进这一幢幢古老的建筑,虽然年代久远,但多数门窗依然完好无损,地上的红砖虽有破损,但仍鲜艳如昔。屋里堆满的杂物和屋檐瓦缝里的野草,让人觉得有点荒凉。在斑驳陆离的围墙上,几棵干枯的茅草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抖动,原本高高挑起的飞檐也已“威风”不再。夕阳下,墙角和柱梁上一个个精美的雕花和正房屋脊上“鲤鱼跃龙门”的木雕,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辉煌和热闹。
辽野古民居群就在同安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北辰山脚下,距厦门著名的二十景之一—__北山龙潭不足3公里。有人曾建议,将它与竹坝、北辰山等组成一个旅游圈。如果能把这片庄园式建筑保护好,并加以综合利用,开发成古民居景区,再将它与北辰山的十二龙潭,以及竹坝华侨农场的南洋风味游结合起来,就能变成一个互通有无、相互配套的旅游圈,而且颇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