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慈镇 首页
月饼少年记忆中的碎碎萌动点点事



    民间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不过,‘月饼’音近‘月病’,慈禧又是女人,认为不雅,于是改名为‘月菜糕’。
    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时期,可是个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迎月’,八月十五‘赏月’八月十六‘送月’,这三天都是中秋节。    
    吃月饼,对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并不在意拔高思念,也不会升华于想念等等一系列与中秋有关的成人事理儿中。
    有得吃、吃新鲜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很多家庭一个饼子要留上很多很多天才舍得吃干净。因为再想要吃地话又需要等上一年的时间。
    中秋虽然只有一天,但饼子可以多放上几天,多看几眼再无奈地吃掉它。
    那时候或许是穷,记得一次上政治课,老师发现我在课堂上开小差,叫我站起来回答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解释一下‘工农兵学商’是什么意思?
    半晌我却朦朦胧胧鬼使神差地回答道:‘就是工农兵都要学商’。
    老师对我无奈地摇摇头示意我坐下去说:‘你加的都要这两个字很重要,离题十万八千里’。
    或许是穷带来的脱口而出,要是现在这样的回答也不应该算是完全错误吧?现在不就是‘工农兵都在学商业’吗?
    中秋到了,麻饼就肯定会有的,孩子们就这么喜悦、没有什么思念,也就这么简单,中心问题只考虑的是麻饼大不大、最好是再大一点儿;甜不甜,回答是肯定的,比平常零食甜多了。
    再就是考虑中秋那天人多不多,更确切地说是孩子们多不多,这与分麻饼的待遇多少直接有关联的。可见当时孩子们对吃的渴望与食品的贫乏。
    那时候,学过一首诗里说:‘把酒问青天’,就很是好生奇怪,为什么古人八月十五中秋不是‘把饼问青天’而是‘把酒问青天’?难不成也是饼好吃留下自个儿享受而把酒送给吴刚神仙。
    后来又吃上了月饼,但对月饼没有什么好感是因为麻饼拔点儿吃行、掐点儿吃亦可、大口咬也行,吃起来有点绅士风度。月饼就不行,吃得满嘴飞扬,头低手接的,满地都是月饼屑,落得个被大人经常强嘴。
    再后来,听说麻饼是用金果、麻球、花豆、糕点等等一系列卖不掉而回笼食品捣烂做成的馅,就再也没有当年儿时想吃的欲望了。虽然吃的方面有谁动第一筷子我就敢动第二筷子著称,也知道眼不见为净的道理。开始怀疑食品的卫生程度.想想,我在家里洗个菜都不那么地认真更何况他人为你服务.
    转眼,长大了,饼儿也有了新的花样,成了名副其实的礼品,指不定谁家的月饼里吃出个金条条或金戒指之类的东东出来。就像小时候过大年家家包饺子时,大人们在其中一只饺子里偷偷包个吉祥物,谁捞着吃到了谁就会有一年好运一样。
    小小的‘月饼社交’风靡一时,天价月饼并不是月饼贵了个去,而是月饼盒里面附属品价值太高,就像整条香烟里面不是香烟而是现金,一条大鱼肚肚里能藏有黄金一样,月饼已经成了社交代名词了。要不是整顿禁止了一下,指不定一盒月饼就会有一栋别墅的价值也会知其不可而为之。
    想想,古代楚国商人与郑国客户的‘买椟还珠’之典故比之当今是否汗颜些呢?尤为可知。
    祝论坛友友们:中秋快乐!合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