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里村 首页
分宜防里舞龙:七百年传统技艺的传承

过新年,舞龙灯,是中国人过年的一个习俗。在新余,许多乡镇都有舞龙灯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大部分龙灯都换上了“洋装”,曾经用彩纸糊、竹子编织而成的龙灯已难觅踪影。可喜的是,在分宜县钤山镇防里村,传承七百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双布龙灯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在灵动和挥舞间,向世人述说着它悠久的历史。

分宜县钤山镇防里村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至今有1671年历史。从元朝始村里就有舞龙的传统,舞龙是融和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传统舞蹈表演项目,参加人数众多,规模较大的一项集体性活动,世代相承演变为民俗。

舞龙灯传承人欧阳爱生介绍道,舞龙灯是一个集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舞蹈演艺项目。龙灯分为草龙、布龙、麻龙、纸龙、板櫈龙和火龙等多项,分为七节、九节和十三节。早在元朝,防里古人是舞草龙灯来演艺舞龙灯的魅力,到了清朝初期,就使用九节双布龙灯来演示,直至至今。所谓双布龙灯,就是用竹篾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左右两边再覆罩画有龙鳞的巨愊红布。舞龙时,鱼灯、虾灯、河蚌灯等多种花灯活跃期间,与龙灯交相辉映。

龙灯通常都安置在家族祠堂里,每年到了正月初七舞龙之日,就以族旗、锣豉、号角和皮灯为前导,将龙身从祠堂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节节相连,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五丈长,龙头前由一人持竿须前,竿顶竖一“龙珠”,走村串户,恭贺各家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舞龙散灯后再把“龙”请进祠堂。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说起舞龙的盛况,63岁的舞龙灯传承人欧阳如贤激动不已。他介绍道,防里舞龙的舞蹈套路十分丰富,从古传承至今就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方、下钻洞、上翻身、横八字、大盘龙、拜四方等,成形套路达20多种,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观看舞龙的群众一般都会带上几串爆竹来给舞龙者助威,放的鞭炮越多,龙就舞得越翻腾,花样也变换越多,气氛就会越热烈。

据了解,舞龙活动,通常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每年的正月初七开始,以族旗、锣豉、号角和皮灯为前导,举行点睛仪式,将龙身从寺庙或祠堂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视为开始。舞龙队锣豉打鼓走村串户表演,或到街道店鋪舞龙拜年,恭贺各家各店,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店铺老板为讨个好彩头,都会高兴热情的接待。舞龙队表演过程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方、下钻洞、上翻身、横八字、大盘龙、拜四方等20多种。阵势上体现了龙“威、雄、豪、粗”的气势,技巧上又富有“高、难、精、美”的韵味,带给观众欢庆喜悦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传统舞龙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晚上闹完后,再把“龙”请进寺庙或祠堂才告结束。

防里舞龙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缩影,具有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深层文化底蕴,是龙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对防里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报道;2008年,新余市政府授予防里“新余市首届十大美景”称号;2013年,成功申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年列入“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文章转载自大江网

分宜云中云网络科技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