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镇 首页
头陀打造水清岸绿的宜居之地
 

6月12日,位于头陀镇镇区段的元同溪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工人们忙碌地清理着土方并栽下一棵棵树苗。趁着雨歇,他们抓紧施工,让元同溪综合治理工程能够尽早完工。
元同溪是永宁江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江北水系的主要河流,河道总长10.84千米,流域面积40.9平方公里。元同溪综合治理长度为3.79千米,涉及11个村居,总投资4373.96万元。
作为头陀镇“五水共治”的亮点工程,该工程主要任务是以防洪排涝为主,保护两岸农田和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兼顾改善两岸生态环境。随着工程即将完工,一直困扰这条河流两岸百姓的洪涝灾害将一去不返。
无奈之举
“头陀红糖满街叫,头陀茭白雪白胖;红糖蜜橘和茭首,闻名全国客户多”……这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对头陀镇农业最贴切的描述。
头陀镇农业一直走在全区前列,有着较大的知名度。提到头陀,不少人第一反映就是红糖和万亩茭白基地,而元同溪流域便是茭白基地的所在地。目前,头陀镇茭白种植面积已超万亩,年产量近3万吨,总产值近1.26亿。茭白种植已经成为头陀镇农业支柱产业和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二十多年前,元同溪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却是水稻。而当地农民改种茭白,本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以前只要雨下得稍微大点水稻就要被淹,农民经常颗粒无收,当时也不会有人想到去疏竣下河道。”家住头陀镇头陀居的老人罗国友对元同溪昔日的洪涝灾害记忆犹新。罗国友担任过头陀居六届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曾建议对元同溪进行综合治理,以根除该流域的洪涝灾害。
罗国友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农业政策有所调整,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元同溪流域的百姓认为,茭白长势较高,不容易被淹,于是纷纷改种茭白,没想到效益还比种水稻好,才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万亩茭白基地。
“头陀能有今天万亩的茭白基地,跟元同溪防洪有很大关系。”头陀镇农业办公室主任陈凯笑言。
见缝插针
从2014年6月启动开工,元同溪综合治理工程已经整整走过了三个年头。
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戴海英告诉记者,工程进度不快,和元同溪所处的位置不无关系。江北渠道穿元同溪而过,长潭水库每次经江北渠道开闸放水,元同溪水位就要上涨,工程就要停工。而一到雨季,工程同样要经常停工。
“所以,只能趁天晴水位较低的时候见缝插针地施工。另外,部分施工段位于头陀集镇范围,施工只能通过搭设便道,下雨的话便道会下陷,工程机械经常开不进去。”戴海英说。
一有空,戴海英就会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工程施工方,湖北大禹水利水电建设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国介绍,虽然工程启动时间是2014年6月,但由于房屋拆迁及工程所需岩石未落实等原因,实际全面开工的时间拖了4个月时间。
为了使工程能够按计划进行,区水利局协助指导施工单位重新调整进度计划,增加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场,争取多个施工点同时进行,让挡墙砌筑、底板砌石、淤泥清理等工作能在不同场所同时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头陀镇政府也加大政策处理力度,保证工程施工能够顺利推进。
美不胜收
头陀镇副镇长林友明介绍,元同溪综合治理采用“分段河宽、统一底坡”的方式。镇区段河道结合头陀镇集镇规划,将河道拓宽至40米;乡村段河宽根据现状河道宽度,以少占用耕地为原则,设计河宽25米;河岸根据河宽分别采用直立挡墙式和复合斜坡式护岸,沿护岸设有各种亲水性构筑物,并结合人工绿化,打造优美水体环境。
“河道加宽后,泄洪能力明显加强,头陀镇区范围内现在基本上不会被淹了。去年台风‘莫兰蒂’来的时候,雨下得那么大,损失也不是很严重。”林友明说。
林友明告诉记者,头陀镇将“五水共治”工作与元同溪综合治理工程有机结合,既能解决困扰头陀群众多年的洪涝灾害问题,又能改善水利设施,提升集镇品位,美化生活环境。
“如今,河道沿岸风景美不胜收。每天下午五点以后,在河边散步的人就会多起来,很热闹。”林友明说,元同溪治岸已成为头陀群众休闲观光好去处。

来源:今日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