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汨罗
——胡波
日前,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短时间内“吊”起了人们的“胃口”,迅速成为各类媒体热门话题。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意外走红,不少观众坦言是“眼泪与口水齐流”,被纪录片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精神所感动,“结合了亲情乡愁,会联想到各自对家乡菜的想念”。笔者走南闯北出过洋也算得上一老牌“吃货”,作为汨罗人,家乡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推陈出新的汨罗传统美食却总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端阳粽子年饭肉
小时候,虽然家里穷,母亲在过年过节时总还是会千方百计的让我们吃上立夏盐蛋、端阳粽子、年饭肉。长大了听大人们说,汨罗是粽子的发源地,在汨罗过端阳,粽子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食物,而且必须是自家包的,去外婆家辞节一定得准备蒲扇、包子和粽子,少了礼数是不行的,临近端阳,母亲就会和邻家姑嫂们去打粽叶,打回粽叶修剪好放在脚盆里泡上几天,同时把糯米浸泡好,买回食用碱,等到端阳前一天才开始包粽子。母亲包的肉粽可谓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再加上香菇、虾米、红枣等,吃时蘸白糖或蒜泥、辣酱等多样作料,吃起来香甜嫩滑,油润不腻。从小到大,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端出满满的肉粽给我们姊妹解馋。如今富裕了,汨罗粽子的品种也多了、制作更精巧了。肉粽、碱粽、什锦粽各种口味的都有。但无论怎样,还是少不了母亲亲手做的那一口。
年饭肉在归义街一带是家家户户过年时的一道大菜,我家11口人吃年饭,妈妈总要买上10斤肉10斤油豆腐配以五香、八角、红辣子熬上几个小时,每餐盛上一大碗,一直要吃到满了年初12才会从饭桌上撤下来,也不知道老人们有个什么讲究。
长乐甜酒桃林粉
小时候不知道有长乐甜酒,但妈妈每年春节总是要酿几坛甜酒待客的,妈妈酿甜酒可讲究了,一是要选最好的酒曲.二是挑选“三粒寸”糯米.三是用高泉山清澈的井泉水.这样精酿而成的甜酒把盖 子一揭,就能闻到一股自然幽雅的芳香,甜酒象瑞雪一样松软,周围甜汁涔涔,稍一动,坛里的甜酒就自动转起来,酒香更加浓郁。如今,汨罗的长乐甜酒成了一个产业,销到了全国各地,妈妈再也不用自己酿甜酒了。相传元顺帝为太子时封靖江过长乐留宿二岳寺,品尝甜酒后赞不绝口,随口吟诵道:长饮甜酒,乐而无忧。清乾隆三下江南,曾驻驿长乐,闻甜酒香而试之,满口生津,甜彻心脾,御赐“长乐甜酒”也吟诵道:小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长乐甜酒因此得名,誉满江南.美丽的传说给长乐甜酒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桃林粉其实就是红薯打浆制作的粉皮,汨罗人没有谁不喜欢吃的,红白喜事餐桌上是少不了这道菜的,汨罗的大师傅们做菜时先用凉水少许泡一泡粉皮,把上等瘦肉剁成丁,加入熬制好的骨头汤炖制,吃时加入少许胡椒和香菜,桃林的粉皮质量好经得熬,吃起来嫩滑可口,营养及其丰富,如今长沙、广州城里的大食府菜谱上都有“桃林或汨罗粉皮”这道招牌菜,许多早餐店更是做特色早餐吸引食客。今天,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年产值2700万元集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桃林粉皮”跻身于 农业产业化市龙头企业”,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将来还会走出国门咧。
乡里乡情土“八道”
土八道是汨罗乡间办酒席的传统八道菜,糯米丸子、炖皮粉、虎皮扣肉、土鸡汤、腊味合蒸、白切肉、红烧猪脚、肉汤笋,正宗的八道菜,一个都不能少,这才叫汨罗大餐。好长一段时间,富裕起来的人们沉迷于山珍海味,谁知吃出了“三高”“一痛”(痛风)等毛病,如是,纷纷寻找起了吃土八道的餐馆,家有喜事,如乔迁新居、金榜题名等等都爱请乡间大师傅掌勺,情愿吃起来满头大汗也不愿进大馆子了,父老乡亲许久不见,相聚一堂,甚是喜乐融融。不可否认,在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今天,传统饮食的安全契合了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汨罗土八道的特有制作流程和美好的“团圆”场景,牢牢抓住了人们舌尖的味蕾,还能潜移默化地唤起每一位食客心中那份刻骨的“乡愁”。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汨罗美食,一起走过的麻石古街,那些镌刻在回忆里的乡里乡情,正是汨罗江畔你再熟悉不过的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