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村 首页
为什么钱越来越不禁花了?看看农村老人是咋说的

较前些年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手里的余钱也多了起来。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二代,小编经常听到周围的农民叹息,现在的钱说难挣吧比过去强多了,最起码不用只靠地里刨食了。说好挣吧它又是在是难挣。现在的钱毛了很多,一千也就顶过去的一百,而且越来越不禁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看看  这位农村老人是咋说的吧。


这位农村老人是小编的邻居,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经历了农村太多的人和事,足以见证无数的农村变化,他说的话有很高的依据性。

据他说六十年代那会儿,农村清一色的土坯房,盖个房百十块钱就够了。那时候都穷,谁家要盖房,大家都会去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盖房的主人管顿饭就行了,不想现在的人工费那么贵。下次人家盖的时候再去帮回来。出钱的类似于现在的随礼,也就几毛钱,最多的一块钱。



八十年代那会呢,农村就流行起砖瓦房了,盖房就得七八百块钱了。这位老人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就是八十年代结婚盖房,总共花了五千二百多块钱,用他的话说叫拉了一腚饥荒,好几年才还清。这位老人还说,那时他收到的礼金一般都是几块钱,五块钱是最多的。

而九十年代初期,五块钱的礼金属于主流现象,十块钱属于个别现象。后来礼金慢慢上涨,到九十年代中期,十块钱就属于普遍现象了。到九十年代末期,农村的礼金已经到了二三十块钱了。



到了二十世纪,农村的房屋越来越漂亮了,一般都是先后出厦,也效仿城里有了厨房、洗手间。盖房的钱就很高了,大儿子翻盖新房花了五万多。相对而言礼金提高的不多,也就涨了一两倍,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一般都是五十块钱左右,也有一些七八十块的。

到了二零一几年初期,一百块钱的礼金越来越多,二百三百的已开始出现,但这样的数量极少。最重要的是也学起来城里人,用开了红包,还有专门记账的礼单。农村老人给孙子外孙红包都是一百块,这位老人有两个曾孙女,两个曾外孙,一到过年就是四百块钱,说到这里他笑了,三袋子花生没了。



而这二零一六年,二零一七年又是多少呢?大家最清楚不过了,结婚生孩子乔迁之喜,最低得二百块钱,小编老家流行六百,图个吉利数。

这位农村老人的话,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有的农村地区可能会高些,有的地区则会低一些。但却反映了农村地区礼金上涨的趋势。最重要的是,这位老人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为啥咱农民挣的钱越来越不禁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