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中街道 首页
《朗读者》:向上的力量

你有多久没朗读了?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受到观众热捧,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熨贴人的心灵,温暖人的情感,传递正气能量,朗读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几位读者的感受值得分享。

图为网络图

读者1:心灵能得到净化和升华

来自休宁的读者汪承红是一名网络编辑。她说:“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朗读者,他喜欢书画,而每每写完一幅作品,他总爱大声朗读给我们听,抑扬顿挫的朗读颇让作品多了一分内涵。”

汪承红说:“《朗读者》很用心,很有心。我喜欢《朗读者》分享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温情,像3月11日晚上倪萍朗读的“姥姥语录”,我几度落泪。朗读,能让人对美好的情感产生共鸣。”

汪承红说:“《朗读者》里的朗读者,不一定专业,却能让聆听者凝心静听,产生了朗读的热望,就像我喜欢父亲的“朗读”一样。我喜欢朗读者,无所谓我是否认得朗读者,其朗读的水平是否专业,我喜欢的是朗读者那满怀深情的表达,有故事铺垫,听其朗读,心灵能得到净化和升华。”

读者2:远不止于听听声音

“在这个娱乐至上时代,《朗读者》这档文化类节目突然就默默回暖了。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并不容易,来自徽州区的读者罗鸣初曾从事多年的教师工作。她认为:“《朗读者》的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而那些讲故事的环节能让观众从中得到足够的教化和滋养,就这方面而言,另一档节目《见字如面》我也很喜欢。小小的剧场里,大家围坐着,音乐和灯光的渲染也不强烈,静静欣赏聆听朗读者的娓娓道来,这种流连回味的滋味特别沁人心扉。”

罗鸣初说:“忙碌一天后,我和六岁的儿子每天晚上会泡脚,这时候我俩就会捧着一本书,我读几句你念一段,有时是孩子感兴趣的童话和儿童作品,有时是我想读的散文和名著小说,虽然孩子更乐于故事类的阅读,但我节选小说中的片断朗读时,他也会认真聆听,时不时还和我讨论讨论,说说他的感想。这是我们一天中对话最多的时刻,也是特别温馨温暖的时光。”

罗鸣初认为:“朗读,远不止于听听声儿,它应该是有思考、有审美、有文化的全过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和《见字如面》把观众拉回到了文字上,我们要多了解《朗读者》中的‘者’,当然我们更要体会的是文字里那些真挚的情感和人生,这才是朗读的意义所在。”

读者3:能提高孩子的道德得分

来自屯溪的读者程芬说:“我看了第一期后,就喜欢上《朗读者》这档新栏目了,跟之前喜欢《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到了周末会早早地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和读六年级的儿子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共同收看。”程芬说:“之所以要和儿子一起看,是因为近年来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尤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过度的娱乐必将毒害他们的心灵。”

程芬举例说:“教育学家孙云晓在一本书里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儿童接触报纸、杂志,特别是书籍越多,他的道德得分就越高;如果他接触的电视、录像、游戏机频率越高,那么他的道德得分就越低。因此,央视最近推出的《朗读者》、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见字如面》等节目都在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体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

读者4:具有最为真挚的情感

肖文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码码文字,偶尔在报纸杂志发发稿。在谈到《朗读者》时,他说:“近两年来,以央视主导的文化和情感类节目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他说:“《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真挚的情感。”

读者5:能让浮躁的人心回归平静

歙县的潘凯从事传媒工作,他说之前不看电视已好长时间,手机成了生活的主角。但看了三期《朗读者》,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到现在喜欢,觉得电视也可以如此有文化。看这个节目,不只是为董卿的学识和涵养折服,更是为这档节目充满人类情感和真诚所打动。换句话说,《朗读者》比的不是字正腔圆的技巧,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恐怕也是《朗读者》传递出来最有价值的文化取向。

潘凯说:“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碎片、刺激、热闹的‘快餐消费’截然不同,能让浮躁的人心回归平静,感受朗读传递的力量。”

潘凯说:“《朗读者》属于每一个人,不分高低贵贱。在这里,每个人从真挚的情感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涤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商业节目竞争激烈的今天的一大进步,文化的目的是能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才能打动观众。”

注明:本文转载自黄山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