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文章更新到第四集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怎样写下去?多大的空间和范围?到底记录村落还是记录即将消失的村落?怎样的排列与组合等等。今天,就在从这集开始吧:只记录即将消失的古村落。栏目导航涵盖村落位置,风貌,人文自然,缘起缘落(主要记录村落何时形成,缘何落在此处。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这个很难,比如从我的家族来说,今年清明族里的老家长说今年一起上个祖坟吧,以后我们不在了你们这批小辈也知道祖宗的落脚地。去了以后一块长方形的地,地后头一溜九个小土堆,老家长说这就是祖宗的九个孩子,你的九个老爷爷,从左数第四个就是你的直系老爷爷.家族中的事情上数四辈还知道,再上没人知道了!我的家族记录都这样含糊不清.更不要说那些藏在深山即将消失的古村落。但是无论如何,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文明。还有个问题是我本人的,没有身份!如果云平台新闻传播手续批下来,请将我编入三农云平台,专业编辑记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食热泪,脚下的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本地特产五个主要当面。
好了开始本期节目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图上的五个村落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深山里,为了找到她们,我在迷蒙细雨中跋涉五个小时……
路虽难走,还好春暖花开。远远看见一颗青连树在细雨中呼喊,走近一看一脸的娇柔黏满了枝条。
这就是红土凹村,80口人,今天整体搬迁至玉溪村。
在村里转了一圈,好像还有一户人家,轻扣门菲,似访故人;故人离去,空山寂寂。
继续前行,路滑泥黏,拖泥带水,步履维艰。而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
山花烂漫丛中,又一个村落映入眼帘:杨段凹
全村大致面貌。
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人家。
我:“有人吗?家里有人吗?”
大爷:“嗯?随?谁呀!”
我进门:“大爷好,打搅你休息了。”
大爷起身:“你是……”
我:“大爷好,我是首个云平台驻山西的编辑,今天过来采风”。
大爷一脸朦胧:“编……织?”
我羞愧:“不是,大爷,我贾寨的,今天木事了过来各留。”
大爷:“哦,贾寨的吧,以前经常去了,这大山里什么都木有。”
我:“大爷咱这村里多少人口?”
大爷:“102口人”
我:“现在住在村里多少人?”
大爷:“就我一个。”
我:“......!”
我:“大爷这画不错啊,这俩人多开心。”
大爷:“孩子过年回来买的,村里没人了每天看看他俩,俩人笑,我也高兴。”
我:“大爷你多大了?”
大爷:“84”
我:“看大爷这身子骨老硬朗了.看你的牙多白。”
大爷乐呵:“安的假牙。”
我:“大爷你睡吧昂,我去村里转转。”
大爷躺下:“好。”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繁花数点。
齐腰高的谷杆遮掩着最后一个村落:大前头
大前头村,彻底荒芜。小编数了一下大小房舍16座。
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后记:五个自然村落里洞沟,红沙窑,朝阳坡荒芜,可以说已经消失唯有留下的土地还在耕耘。红土凹看情况还有一户住户可能也是用来春耕秋收时临时歇脚地,杨段凹现留守1人。其中文中所说大前头就是地图上的洞头。
图/文 责任编辑:陈利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