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厅村 首页
正在消失的“马桶族”———青原“三化”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速写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有这样一些居民,他们的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水龙头,有的甚至没有窗户。他们或生活在城市最繁华地带,或住在铁路沿线的老房子里,有的则住在“公家”的筒子楼或平房里。生活的地点各有不同,相同的是,这些居住地统称为城中村或棚户区(危旧房)。据粗略统计,这样的居民在青原区有上千户。

令人欣慰的是,对这上千户居民而言,“马桶族”的生活已渐行渐远:杨家庄城中村祛除了城市伤疤,提升了中心城区整体美观度;河东滨江新区、庄塘周家岭城中村保留了青原记忆、传承了庐陵文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明显,为美丽宜居新城区建设夯实了基底;青原山山前村加速了全域旅游发展提质,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青原贡献;新105国道、汽贸城城中村打造了青原区中心城区“北大门”,拉大了城市框架,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位赶超具有重要的意义……棚改“特色”路上,青原区一步一个脚印向前稳步迈进,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

近年来,该区将棚户区改造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攻坚项目,推动棚户区改造货币化补偿、市场化安置,并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提升群众幸福感等相结合,累计完成了棚户区改造3897户,竣工2450户,惠及群众1.4万余人,阳光拆迁46.8万平方米,1823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迎来全新的生活。

创新机制 定位项目化

该区高点定位,实施工作项目化,组建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指挥部,各具体项目由区县级领导牵头抓总,区发改、城建、国土、公安、城投等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集中办公,实行兵团式作战、扁平化管理,创新实行“周调度、月排名、季通报、年总评”的督查考核机制,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做到了任务及时分解、问题及时研究、资金及时拨付、进度及时掌握。选调各级领导干部160余人,脱钩原职,入户一线,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了合力棚改、共谋棚改、齐盼棚改的浓厚氛围。

规土融合 推进一体化

为建设文明宜居新城区目标,该区注重“三个融合”并进棚改。棚户区改造与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相融合,重点推进了新井冈山大桥、新105国道、蒙华铁路、井冈山大学周边等棚改项目,拆除旧屋338栋,新建或采购安置房927户。棚户区改造与推动产业发展相融合,青原山风景区、汽贸城、高端家居市场建设等棚户区改造不仅解决了625户旧房居民的住宅忧虑,而且通过土地置换和整合激活了全区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发展升级。棚户区改造与优化居住环境相融合,以“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强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房、村、城三个层次的建设,通过建管共推,在城市路网、城中村棚改同时,对应启动了滨江华府一期、杨家庄中村、坪田村等一批旧房的集中提升美化,惠及群众3400余人,新增安置房950户。棚改工作的实施和带动让青原区中心城区实现了从“旧房”到“新房”的更替、从“旧区”到“新区”的转变。

善作善成 安置多样化

该区采取产权调换、异地迁建、货币补偿等方式安置,安置方式逐步实现由实物安置向货币化、购买安置转变,真正实现了群众得益棚改、点赞棚改,探索出“一套房、一块地、一沓钱”的安置补偿“青原模式”。工作组入户摸底,调查汇总,“背靠背”重置房屋评估,棚改户自由选择区政府提供的滨江华府、学府嘉园等安置房,妥善解决了华夏新城、杨家庄中村、坪田村、井大周边等城中村棚改户2372户。该区还按照“传承庐陵文化、保留城市记忆、提优生态环境”主题,自行建设的安置房集中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层数,合理安置案头、郭家、山前、斋楼等城中村棚改户597户。

在原有安置方式上,该区创新“市场筹集房源、政府组织团购、开发企业让利、棚户区居民自主购买”货币化补偿模式,出台激励政策,深化市场化运作,创立棚改居民购房服务中心,搭建“线上浏览,线下签约”对接平台,目前共有194户棚改户倾向选择新补偿模式,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企业有增长、政府保稳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该区严肃公开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两手抓”;为扭住资金瓶颈,以棚改整体项目为依托,通过中央棚改专项争资、银行融资、财政运作等方式,融资近12亿元;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少数党员干部及近亲属成为棚改“钉子户”现象,通过向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发放工作督办单、工作联系单等方式,形成关系人劝导、纪检监督、部门联动的合力攻坚态势。

来源:中国吉安网——井冈山报

青原区云中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http://www.qyqyzy.ch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