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乐镇 首页
【焦点】一部值得呼市人走进影院观看的电影《八月》

一部文艺片,可以吸引大量的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绝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3月26日,由我市导演张大磊执导并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的《八月》就完成了这样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事。当日,“观影团”也组织群内部分微友去观看了这部影片,没想到,“观影团”全部参与观影的微友对这部文艺片均给出了好评。

电影《八月》讲述的是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勾起了不少80后的回忆。而对于那些曾经的回忆,微友Sophia Queen表示:“《八月》导演用黑白片诠释了老旧的年代,而且拍摄地是呼市,勾起了我这个80后儿时的回忆。所有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整个电影里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意境,旧时的闹钟、台灯、暖瓶等等。”

“《八月》是一部有着大情怀的电影作品,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勾起我满满的回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市80后,仿佛片中的孩子演绎的就是我的童年。相信这位年轻的呼市本土导演能够秉承自己的艺术初衷,继续创作像这样有意义、有情怀的电影。他不仅是呼市人的骄傲,它更是华语电影的未来。”微友琪微柔雪表示。

微友爱像水墨青花表示:“《八月》这部电影真的是满满的回忆杀!国家改制、上重点中学、县府街的露天游泳池、还有亲切的呼市普通话!一句‘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这句呼市本地话一出,全场爆笑的同时,却也道出了男主人公对现实无奈的自嘲!”

而微友自由灵魂则表示:“如果说耗资上亿元拍出的大片叫饕餮盛宴,那么电影《八月》就是根植于内心深处妈妈做的家常便饭。前者永远有机会品尝,后者或许只能追忆。孩提时代经历过的往事,随着时间流逝变成了挥之不去的珍贵。这或许就是电影《八月》的走心之处。”

内蒙古导演张大磊佳作《八月》24日全国公映

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80后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3月24日在全国公映。该片自2016年在各大国际影展上亮相后,斩获奖项无数,更引全国观众翘首期待。

电影《八月》描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的生活日常,故事看似普通却富有诗意。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小城,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少年晓雷就这样在天真与世故之间、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温情演绎了中国式父子关系。

据导演张大磊透露,这不仅是他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他成长轨迹的缩影。张大磊的父亲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剪辑师,在电影厂大院里成长,从小就在光影世界里耳濡目染。

而《八月》这部影片不仅致敬了导演记忆深刻的影视作品,作为一部半自传式作品,张大磊更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了主角人物晓雷身上。“ (我的)童年有很多孤独感,但是这个孤独感并不是让人痛苦的,它就是让生活变得很空很大,时间变得很满。”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张大磊虽然是首次执导剧情长片,却是科班出身,更曾与屡获国际提名的摄影师吕松野于俄罗斯同班留学,此次也是特邀他加盟把控影像风格,最终在电影《八月》中让画面、音乐与故事达到了奇妙的结合。

记者了解到,电影《八月》接连斩获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新演员”“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四大重量级奖项,除了在各大电影节上载誉满满,电影同时收获了影迷和业内的极佳口碑,被誉为是2017开年以来最暖心治愈的华语电影。尽管导演张大磊称自己的影片是在家人与好友的支持帮助下完成,但影片静水流深的美学风格、高水准的工业化品质却受到专业人士欣赏,权威自媒体大号“毒舌电影”更高度赞扬“《八月》这部电影影像是非常精致的,跟大家看高水准的商业片没有任何差别”。

张大磊表示,他只是想以初心拍一部简单的片子,没有运用太多的拍摄技巧,“童年是一段如炊烟般存在的时光,那个时代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纯粹的,也比较适合简单的拍摄手法。”

《八月》里有90年代的空气,和21世纪的梦

得知获得“最佳剧情片”的时候,导演张大磊整个人都蒙了:“我嘴里有颗口香糖,一直没敢嚼……”

这个一家三口坐鸭子船的画面只出现在一款电影海报里,正片并未出现。

2016年7月,《八月》在FIRST青年影展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提名,但最终颗粒无收。到了11月,金马奖却将终极大奖颁给了《八月》。得知获得“最佳剧情片”的时候,导演张大磊整个人都蒙了:“我嘴里有颗口香糖,一直没敢嚼……”

斩获金马之后,张大磊就与发行团队商议国内上映的档期:“我等不及了。”于是原计划在夏日八月应景放映的《八月》故事被放到了春暖花开之际,3月24日与观众见面。至于这部电影能从同期上映的《金刚:骷髅岛》嘴里抢下多少票房,导演面对彩色的现实也一样无奈:“没法期待,别赔钱,投进去的钱别白付出就行。”

截至发稿前,《八月》票房有223万,尽管它很有可能是上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但囿于题材和风格的小众,只能从少部分有心的观众那里得到认可。新京报采访了本片的导演张大磊和主演张晨,为读者们还原一个创作者心中的《八月》。

题材

离别的年代,挂念挂牵

《八月》的故事被设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呼和浩特,电影制片厂大院里的员工们被下岗潮推向充满未知的将来。张小雷的父亲也没能躲过这一劫,碰巧这年张小雷小升初,一家三口顿时陷入冰镇西瓜也无法缓解的燥热之中。闲散的夏日印证了片中昙花的意象,一切美好稍纵即逝,虽然照片可以记录花期,但凋零之后的日子还得照样过。剧情本身没有太多的转折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就是日常生活,但正如饰演父亲的主演张晨所说:“痛苦都藏在里面,都是存在的。”

宣传期跑路演的张大磊导演连着好几个晚上就睡了三四个小时,新京报记者开始采访之前,他正把脑袋埋在抱枕里,贪恋片刻的休息。这是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讲的就是他所成长的年代和他所熟悉的环境,带着明显的自传性质,呈现着他最真实的内心。这种从自我出发的视角,更能引起同一辈人的共鸣。这也是张晨加入本片拍摄的原因:“2011年导演就给我看了第一版剧本,我应该是最早定下来的演员。之所以我从剧本阶段就喜欢这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有很多同感,年代共鸣,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空气有相同的记忆。”

这些记忆里有让小雷父亲泪流满面的《遭遇激情》,也包括改制后小雷没能看成的《亡命天涯》,还有烘托父亲内心活动的戏中戏《出租车司机》,更不乏那些带着年代烙印的歌曲,在大陆流行音乐黄金年代诉说着离别和思念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张大磊说自己在挑选电影和音乐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私心,一切以自然为主,适合时代和主题最重要:“影片那个年代就是这些电影,我小时候看的也是这些电影,就很自然。所有歌曲都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正是最火的时候。而且也比较契合当时影片中的气氛,要离别了,挂念挂牵。”

影响

“父亲”是导演的寄托

在这样一部追求生活化、追求写实的电影中,其实没有太多的隐藏剧情等着观众去挖掘,它就是你儿时的某个夏天,悄悄地改变着你的生活。张大磊和张晨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都非常强调“自然”和“准确”,这亦是电影本身最终呈现的状态。

导演张大磊直言自己的父亲如片中一样,从不逼自己考重点:“关键我也上不了。”而主演张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父亲:“这完全是我的心态,我现在都不太愿意让我的女儿上学。我觉得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我有点偏激。虽然她也在上学,像所有的正常孩子一样在走这个路。但从我内心来说,‘上什么重点呀!普通中学不是挺好的吗?’这真的是我的心里话。”

父辈的人生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出现一行字——“献给我们的父辈”。金马奖领奖的时候,张大磊的父亲张建华也作为制片人站在他身边。这位白发老人家精神抖擞,站在台上从容淡定,他说:“我拿过三次内地的金奖,但是都没有这一次激动。”张建华曾经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剪辑师,拿过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电影技术奖,以及1996年第16届金鸡奖的最佳剪辑奖。张大磊便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及父辈的影响才接触并爱上电影,并于2000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修导演系,最终将自己的生活转变为大银幕上的影像。

主创谈

新京报:拍摄一共花了多少天?

张晨:30天左右。

新京报:那还挺快的。

张大磊:不快不行,没钱啦!就这样都已经耽误了很长时间。有时要拍夏日炎炎的戏结果遇上下雨、打雷、刮风,怎么办?等呗。有的是因为(取景地)拆了,前两天去选好了,两天之后去,拆了。小雷他们院里那些场景——打台球的,楼下打扑克的小房子,那都是换了三个场景了。都没能拍呢就没了。

新京报:有一版“一家三口划船”的海报,片中为什么没有出现?

张晨:这个是做纪录片的摄影师带我们去公园,换了戏服,找了一艘旧的鸭子船,觉得特别像九十年代那种。拍了一些静态的照片,是想作为道具,放相框里,放在房间里。

张大磊:我特别喜欢那个感觉,一家三口在夏天出去玩,是个特别惬意的场景。也是挺遗憾的,它是一个画外的场景,但在影片结束之后就很难再有一家三口共度的生活了。

新京报:“不要低下你高贵的头颅”这段台词是谁想的,这句话为什么是方言呢?

张晨:我和导演都是内蒙古人,这就是我们那边的话。台词是导演设计的。

新京报:片中《出租车司机》的中文台词很特别,是哪个版本?

张晨: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幕后故事。录像带是导演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剪辑师)联系拉片的内参资料带,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做的带东北口音的同步翻译的版本,全是东北口音“你干哈呢”这种,每次看的时候就笑得不行。

张大磊:那个时代的内参片就是这样的,翻译的声音压在原声上,男的女的都是他。就跟以前看默片一样,只有音乐,现场有一个放映员拿着话筒来解说。

新京报:听说导演是借了200万拍的影片?

张大磊:不是,从启动到拍摄都是自己、家人和朋友的钱。直到后来没钱做了才会有一些帮助,比如说麦丽丝导演的公司就是帮助我完成拍摄,他们投入了一部分资金,还有一些人力。其实拍摄结束之后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爱奇艺和永旭良辰他们的加入让这个影片专业化。

新京报:出品方期望有怎样的票房回馈呢?

张大磊:谁都希望有回馈,但他们都特别爱护我,没有给我这个压力,让我只要专心创作就行。而且创作当中有任何条件需求,他们都会尽量实现。

新京报:在获得金马后有没有想过将全片调整成自己最初设想过的样子?

张大磊:现在就是最初预想的样子,该有的都有了,但还可能完成得更好一些。也有想拍但没拍成的,但后来觉得不重要。这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部分戏是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都很自然,没有说缺少哪个不成立,但又同等重要。

关键词

前辈启蒙

《八月》毕竟是处女作,导演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技术上的青涩是难免的,好在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大师和前辈可供学习,包括离别前那场舞会的戏,你或许能在当中看出些考里斯马基的影子。张大磊坦言:“在台湾新浪潮之后,杨德昌导演、侯孝贤导演,包括贾樟柯[微博]导演,小津安二郎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我们的启蒙、关键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帮助我做了一个准确的判断,认清了一些事情——电影可以是什么样的,怎样的电影适合我的表达,和我的心里相契合。所以我就在他们的电影中找到了一些适合我的方式、美学。”

出租车司机

在众多的戏中戏里,出镜率最高的是一部从未在国内上映过的《出租车司机》。尤其在剧情的后半段,父亲反复放着罗伯特·德尼罗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那句经典台词:“You talkin‘ to me? ”中文被翻译为:“小子你要跟我作对吗?”张晨相信这句话最能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片子和德尼罗的角色,跟本片的状态都比较符合,导演选这个片子也有这样的意图。”张大磊认为这部电影的出现就是天意。“影片中使用的就是内参资料带,它就属于那个时候。我也特别喜欢《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和父亲的角色有点像,都想要融入时代,但是他们的方式不属于那个时代。他们都很善良、热情,想要跟时代和身边的人去接触、交流,但他们实在不会这一套。”这也是张大磊自己的心声,“‘父亲’其实是我的寄托。”

从昙花到八月

其实《八月》最初不叫“八月”,叫“昙花”。就是小雷妈妈在院子种的那一株,花开时大院里的人都凑到一处合影留念,花谢时小雷一家三口已经两地分离。这本是一个服务性非常强的意象,但张大磊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换掉了剧本时期的名字:“‘昙花’是影片当中很重要的符号,有很多意味在里面——美好的逝去,或是对下次美好花期的憧憬,可以有很多解读。所以我觉得解读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标题,‘昙花’的意味应该是让人感受到的,而不是说放在标题里告诉你的,显得不太自然。”

文艺片档期

一心追求自然的导演却把夏天的故事放到春时的三月来上映,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一起讨论的结果,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贺岁档刚过,现在是华语片空档期,当然就很适合……虽然遭遇《金刚:骷髅岛》。但如果再晚的话,我也有点担心,自己也等不及了。”张大磊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少年感,就好像我们上学那会得了奖状就特别着急回家见爹妈一样,“金马影展会有一定的效应,更多的是发行方希望文艺片能进入到市场。我也是观众,也希望如此。不管排片如何,现实问题是现实问题,但我们该做的得做,得让它出现一下。”

下岗也是生活

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时代背景中的下岗潮也已经归入了当代史,但导演觉得这都没关系:“其实《八月》也并没有讲下岗,只是背景,只是那些人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更多的是想让大家看到人,去体会他们生活的状态和空间。不需要分析时代背景,其实更深刻的东西未必是分析出来的,还是自然流露。而且对深刻也各有各的理解。”

FIRST知遇之恩

FIRST和金马两个华语影展都对《八月》有着不同程度的褒奖,饮水思源,张大磊更感激FIRST的知遇之恩:“我们在FIRST上获得多项提名,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之后就有很多业内的老师把我们推荐到各个影展去,后来包括金马奖、国外的一些电影节都是得益于FIRST。”

黑白是梦,彩色是现实

在故事的最后,父亲寄回来一盘录像带,画面突然从黑白变为了彩色。“这场戏是杀青之后,剧组都散了,我们又去草原上补拍的一场戏。现在看来这个结尾对全片的作用还是挺准确的。”张晨也特别喜欢这段彩色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的原因是这场戏有一种气氛,尤其是加上刘索拉老师的《轻轻的野葡萄》。这是最冲击我的,让我心里很难受。所有的纠结到最后都释放了。拍完之后我觉得够了,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去粉饰或强调。”导演对这一场戏的解读清晰且直白:“黑白的部分是梦,彩色就是现实。黑白部分对我来说就是夏日八月的一场大梦,梦醒了之后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接受生活,干活挣钱。不能总活在父亲之前的状态里,太理想主义。”

金马最佳影片《八月》上映 呼噜声起刺痛文艺片的心 

拿下去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八月》市场遇冷。

“我现在还在路演,明天还有最后一站……”上周六深夜,发完几段因疲惫而有些语无伦次的微信语音后,电影《八月》的导演张大磊终于撑不住了,沉沉睡去。为了这部处女作能被更多观众看到,他已经跑了6个城市的路演。

这样的努力,却未换回观众的热情。截至昨天傍晚,该片累计票房为215.7万元,仅为同天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金刚:骷髅岛》票房的0.4%。这一拿下去年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的电影节宠儿,难道真的成了市场的弃儿?

观众反应

放映厅响起尴尬呼噜声

上周五,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人气火爆。观众的热情,不是给《八月》的,而是为了那只名叫金刚的猩猩。

影院内,《金刚:骷髅岛》的宣传铺天盖地:大厅墙上贴着一排咆哮的金刚;观众休息区,金刚的海报位置显眼;显示场次信息的LED屏幕上,红色文字不停滚动,大部分都是《金刚:骷髅岛》……

与这般豪华阵容形成对比的,是《八月》近乎“裸奔”的宣传阵地。记者遍寻影院,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八月》的宣传物料。同为首映当天,《金刚:骷髅岛》在这家影院的排片有28场,《八月》只有5场,且都是较小影厅,没有黄金场次。

下午2点45分,3号厅,《八月》即将放映。在这个85席的影厅里,零零散散坐着十几位观众。银幕上,微风扫过,一树沙沙声。旧式居民楼下骑行的老人,缓慢蹬着三轮。室内,三口之家围坐用餐,念叨家常琐碎……上世纪90年代西部小城,国企改制正在进行,时代洪流里普通人物的命运悲欢,在主人公晓雷的眼里徐徐展开。

也许是黑白影像缺乏视觉刺激,也许是散文化的叙事缺乏波澜,影片过半,一对情侣开始小声聊天;一位中年女观众不耐烦地进进出出;更为尴尬的是,“大妈观影组”里,响起一阵呼噜声,在影片安静的氛围下异常清晰……被同伴拍醒后,这位大妈看了一眼银幕,又缓缓闭上双眼,倒在椅背上,直到影片结束,才醒过来。

“本来我的期待挺高,看到豆瓣给了7.3分的高分,特来观摩。”观众刘先生叹了口气,“说实话没太看懂,太个性化了,和我想的不一样。”他一旁的女朋友则直接评价,不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白佳欢说,电影音乐用得真好,竖琴配乐和苏联歌曲都很棒,“故事我也能接受。”

上映首日,该片票房仅为71.8万元。

艰难发行

明星不够,奖项来凑

去年底,爱奇艺影业发行部运营总监叶笑吟接下了《八月》的发行。这位资深发行人做了七年商业片发行,文艺片还是第一次。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打来电话,语重心长地叮嘱:“《八月》好好发,知道文艺片很难,我们也不下跪了,下跪估计也没用了。”

“文艺片是最难发行的一种类型,它们带有导演较强的个人风格,而这些东西可能不是观众想看的。”叶笑吟坦言,文艺片发行存在先天缺陷,受众面太窄,缺乏群众基础。

即使在文艺片领域,《八月》的卖相也相对惨淡。《推拿》《山河故人》好歹有名导、明星加持;《长江图》顶着“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名号;《路边野餐》镜头语言炫技无比,会有观众慕名而来;《百鸟朝凤》靠“惊天一跪”,引来票房无数……

“《八月》的优势在于,有金马奖加持,在国内外获得了很多奖项。在艺术质量上大家还是肯定它的,所以我们就一直在宣发上放大这一点。”叶笑吟笑言,这叫“明星不够,奖项来凑”。

中国内地没有真正的艺术院线能够给予《八月》长时间放映。求排片,面对的是所有商业影院。根据以往文艺片排片情况,叶笑吟列出了500家重点影院,这些影院至少会排《八月》。“百老汇、卢米埃、保利系影院、还有个别万达影院……都排过文艺片,我们跟它们沟通,它们也蛮支持。”那些位于商业区的影院,不适合卖文艺片,叶笑吟也会试着去推销,看人家能不能给一些机会。但这类影院肯定不是重点。事实也证明,“有的影院连一场都不给排,我们连机会都没有”。

从发行《八月》以来,叶笑吟微信朋友圈的状态,全部是有关影片的内容:寻找影片放映合作伙伴,恳求影院经理多排片,呼吁朋友来看《八月》……到该片上映时,无论她的身体还是精神,都已到达崩溃边缘。不过,即使这样,她还是觉得,“一生中能发行一部金马获奖影片,足矣!”

心态放平

创作者要能耐住寂寞

高口碑与低票房的强烈反差,《八月》的境况只是众多文艺片的一个缩影。作为艺术的宠儿,文艺片就真的只能当市场的弃儿?

影评人赛人直言,中国观众迫切需要分流,“艺术电影也有商业属性,只不过得面对具体受众群。”经过分流的观众群体,可能不庞大,但已是文艺片的中流砥柱。他还呼吁,文艺片的投资者与创作者“要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接受寂寞,不可以要求观众。即使观众不愿意看艺术电影,也不应该指责。”

拍摄过《塔洛》《静静的嘛呢石》等文艺片、同时也是《八月》监制的万玛才旦承认:“培养观众观影经验非常重要,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宣传引导。”

去年10月成立的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文艺片的放映自留地。目前,该联盟在全国有110个影厅,能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联盟负责人孙向辉已承诺,这些影厅将保证连续两周时间,每晚将一个黄金场次给予《八月》。

不过,文艺片想要收回成本,也并非大家想得那么困难。光延时代总经理、《长江图》制片人王彧透露,文艺片的回本渠道比商业片更丰富:“电影节拿奖有奖金,有海外发行版权费、DVD版权费,还能卖给电视台……”

随着《八月》上映,叶笑吟的工作也接近尾声,对该片的发行结果,她表示还算满意。但最初的预定票房目标,她却始终不肯透露,“我不想说是因为文艺片票房都有天花板。这个数字说太低了,我怕会让文艺片创作者看到市场的残酷。”(稿源:综合《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新京报》、《北京日报》)

来源: 正北方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