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南社区 首页
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古称“帝丘”:


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听说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


夏王朝时期:


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其间历百年,濮阳不断是夏文明中心肠带,不只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殷商时期:


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权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降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明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波动政局。


春秋时期:


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消费程度大幅度进步。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隆,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非常繁荣。


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东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明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明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行,农业消费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抢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内政家张仪等,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秦汉时期:


秦一致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黄河大堤,顶宽20丈,兼作御道。谓其坚固无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汉时濮阳经济文明发达,人才荟萃,名臣汲黯、经学家索卢放、京房等濮阳人均为一代俊杰。


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魏、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割据者曾先后在濮阳地区称霸道孤。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南北朝时,濮阳更是兵连祸结,干戈纷然,大量居民被迫迁徙,边塞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消费遭到破坏。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综观此期,乱多于治、毁多于创,濮阳地区经济萧条,文明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时,曾有过短期的波动,濮阳经济有所恢复,也产生了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如书法家窦遵、文学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谐、李崇、王观、吴隐之等。


隋唐时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轻徭薄赋,大开漕运,使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割顿丘、昌乐4乡于清丰店置清丰县,属澶州。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0余场。长期兵燹战乱,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宋元时期:


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


明朝时期:


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


清朝时期:


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范县属濮州隶曹州府,台前境(寿张一部分)隶兖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


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1931年5月改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


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县县委


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


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


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


解放和平时期:


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进驻濮阳县城。


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所属的抗日政府一概改为民主政府。


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濮阳市建置,并将7个地委划分为8个地委。二地委下辖中共寿张、范县、郓城、巨野等9个县委。四地委辖濮阳、滑县、浚县、长垣等11个县委。八地委(又称直南地委)成立后,机关驻清丰,辖南乐、清丰、内黄、濮县等7个县委,台前境属寿张县南5区。


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


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撤销,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濮阳专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昆吾、尚和、卫南、高陵、漳南、卫河等17个县和濮阳城区、道口区两个区。同年9月,昆吾、尚和与濮阳县,卫南与滑县,高陵、漳南(一部)与内黄县,卫河与清丰县分别合并后称濮阳县、滑县、内黄县、清丰县,此时濮阳专署辖11县2区。


民主革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濮阳专员公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10个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个区。


1952年11月24日,濮阳专员公署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


1954年6月,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


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


1964年4月1日,为便于黄河管理,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了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75年3月14日,范县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县。


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市郊区,设立濮阳县,驻城关镇。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号):濮阳市郊区更名为华龙区。


至2003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下辖64个乡,14个镇,11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81个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