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脚村 首页
又是一年丰收季 依然十里红糖香


榨汁


过滤



红糖

高温熬制一天能做两千多公斤

12月1日,记者一行先后来到头陀镇双楠村及澄江街道临古等的制糖加工厂采访。远远望去,炊烟袅袅,一侧的地面上堆放着一座座小山般高的甘蔗堆,师傅们正进进出出忙着榨甘蔗汁、熬煎糖浆。

走进加工厂,记者看到,摆在最显眼的是一个甘蔗榨汁机,三四个人忙着一根接着一根把甘蔗往机器里送,甘蔗汁不停地从机器口流出来,通过水泵输送到路对面炉灶旁的大排灶中。大排灶上架有十几口大锅,高温煮得锅里的甘蔗汁不断沸腾。

在第一个锅旁,两个师傅不停歇地清理着甘蔗汁中的杂质,经过第一层过滤后,甘蔗汁又被舀到第二个锅中进行第二次过滤……就这样,在高温中经过十多道关卡的过滤,到了最后一个锅时,原先白色的甘蔗汁熬成了黏黏的红色糖浆。负责最后一口锅的师傅用力搅拌糖浆,并控制速度,不一会就招呼一边的师傅们过来舀糖。

两名师傅将最后一口锅里的糖浆倒在糖盘里,拿起墙边的木槌反复捣弄糖汁,热腾腾的糖浆开始逐渐冷却下来,之后,师傅们将糖汁倒在另一个糖盘里,用铁锹反反复复地把糖盘上的糖浆铺开,至结晶,然后在最后一个糖盘里压成红糖倒进袋里。记者了解到,加工厂采用轮班流水作业,一天24小时,一班12个人轮换,一刻都不停,一天至少能做两千公斤红糖。

老祖宗祖传下来的手艺和制糖工具并不繁琐,但是缺一不可。十几位师傅各司其职,丝毫不马虎。头陀红糖和临古红糖制作方法如同一辙,只是因为分属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了各自的品牌。

每年的小雪时节一到,头陀、临古一带的红糖加工厂便开工了。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师傅们马不停蹄地日夜制糖。小雪节气正是甘蔗的成熟期,糖分、水分最高,产出的红糖品质也最好。

头陀双楠合作社的社长蔡锡华告诉记者,熬制红糖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和过滤,火候的掌握完全凭师傅们的经验,糖浆里的杂质一定要过滤干净,这样生产出来的红糖质量才是上佳。

打破传统多元营销网络增效益

时值制作红糖的旺季,头陀双楠红糖合作社在大批量制作的同时,致力摸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打破单一的传统营销模式,以求头陀的红糖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蔡锡华表示,打造红糖品牌,要从文化着手,用头陀的红糖文化来丰富合作社的整体形象,推动合作社进步与发展。

观其合作社红糖的外包装,一箱两尊红、黄坛,其背面还用小字记录了头陀红糖的发展渊源,用精美两字形容也不足为过,而外包装却采用普通的黄色纸箱,既体现了红糖的颜色,又朴素地讲述了制作红糖工艺的传统特色。

“这种包装都是用来销往外地的或者是客户订去送亲朋好友的,所以比较精美;去年我们推出了纸袋装,方便客户上门购买;今年我们还新推出了小袋装,一小袋能充一小杯,简单又小巧。”蔡锡华一边写着快递单一边跟记者说道。

据悉,头陀双楠合作社的红糖、姜汁红糖颇受好评,城区的老百姓慕名前来购买,更是广销台湾省。

而澄江临古红糖合作社的林伟君却对村里的红糖情有独钟。“我13岁的时候就接触红糖,从事红糖收购工作,可以说从小到大就很了解红糖。本地的红糖又甜又香,是外地所不能比的。前几年因为没有统一的包装和商标,价格一直上不去,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效益却不高,所以我有了做红糖品牌的想法,想把临古的红糖走出去。”如今,林伟君的临古红糖合作社成立已经八年了。

说起如何创立合作社,林伟君一脸感激地说:“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入手,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街道的工作人员,他们了解后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还为我提供了资金。在后期的包装制作定型上,我的亲朋好友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以前我就粗略订做了一些包装,但这些包装不好看所以难以‘出手’,今年一位区领导有心,特意委托了杭州那边的设计师给我们量身设计了新包装,这种包装用玻璃罐装红糖,既简洁又便于储存。”“两罐红糖118元,一罐姜汁红糖配一罐普通红糖138元,两罐姜汁红糖158元,有了新包装以后,除了政府、企业之外,还有被寄往临海、温州、北京等地,而且被台州籍人带往韩国等国家,远销国外。”林伟君骄傲地说。

此外,今年红糖的销量还多了两个平台,一个是网店,一个是微信,现在不少的年轻人都喜欢在网络上购买或者出售商品,不少农户让家中的年轻人在网络以及微信上出售红糖,增加了临古红糖的知名度以及销售量。

据了解,今年头陀红糖产量可达600吨,每公斤红糖售价18—20元,姜汁红糖售价35—45元。澄江临古红糖产量可达500吨,每公斤红糖18元,姜汁红糖35元,为当地农户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传统手艺但学艺的人越来越少

蔡锡华告诉记者,做红糖是本地的习俗,头陀双楠和澄江临古的大多数村民都以种甘蔗为生,每年的小雪到年底这段时间,村民们就会把甘蔗收割,送到合作社加工成红糖,加工厂也因此热闹非凡。

杨从富是双楠合作社加工厂的负责人,十几岁他就开始制糖,现如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经验。他告诉记者,手工做红糖是村里每年的传统,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做出来的红糖色泽金黄、口味纯正,而且很少有杂质,这是外地的红糖比不上的。

传统的手艺使得红糖几乎保留了甘蔗中的全部成分,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糖高得多。

清乾隆年间,双楠村首先从温州引进种蔗制糖之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区红糖制作的鼎盛时期,头陀作为黄岩县的红糖基地,每年冬至前后,头陀镇每个村都弥漫在浓浓的糖香之中。双楠红糖合作社,在老糖师的支持下而成立,继承传统制糖工艺,原生态甘蔗种植使双楠红糖更香更甜更健康,是头陀红糖之中的上品。

尽管如此,一些制糖师傅却告诉记者,他们担心这门手艺的传承会断掉。杨师傅说,现在干这一行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岁了,大一点的都六十多岁了,“做红糖很辛苦也很累,现在学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很少愿意做这一行,只有极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