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镇 首页
写小说的蝴蝶分类学家,影响了超文本的进化路

1968 年 12 月 9 日,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约有 1000 名计算机专业人士在寒冷冬日汇集一堂参加秋季联合计算机会议。在此期主题为「增智研究中心」(A Research Center for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的大会上,人机交互领域大师、「鼠标之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参会者展示了一座称为「on-line system」的「现代计算机」终端雏形。恩格尔巴特通过会场上 6.7 米高的大屏幕,在 90 分钟内现场演示了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电脑鼠标、文字处理、动态档案链接以及超文本。这些技术日后被革新、完善,引领我们走向信息时代。

回顾技术史,我们会发现,点燃一场技术革命之火的不仅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领袖,还有一些不为历史所关注的幕后者。这些无名氏有着各自的学科背景,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为技术所成长的土壤提供了养料。知识、经验与方法论像滚雪球一样凝聚,业余与专业的碰撞,各种学科的交错融合,都为一项新技术、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环境。

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便是一位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幕后者」。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无疑是文学层面上的传奇人物,然而,他还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一项计算机技术提供理论原型,为一群昆虫物种做了基础分类工作,一生都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边界。

未来技术与先锋文学

超文本不是技术,是文学。——泰德·尼尔森

在展示大会上的未来技术中,有一项技术——超文本(hypertext)是如今互联网的基础。超文本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汇集,使互有关联的文本以网状式、交叉式相互链接,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状文本结构。这项技术后来让我们能在网上冲浪,点击网页上不同的链接跳转至别的网页,快速浏览一个词条背后的相关信息。

事实上,演示大会举办的 5 年前,超文本这一概念已经由 26 岁的社会学研究生泰德·尼尔森提出。这位投身计算机革命的文科生一直憧憬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全新的写作系统——能存储、展示文本,并且可以编辑的机器语言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处理,以网状型替代了传统的线性文本表述方式。他甚至还曾计划建立一座全球化、平等化的超文本资料馆——「上都计划」。

在 60 年代之初,早于尼尔森之前,刚刚凭借一部争议性小说《洛丽塔》展露美国文坛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对超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博科夫写作秉持一个很自我的特点,从不迎合时代、社会,专注于艺术的独创性。1962 年,继《洛丽塔》之后,他又创作了先锋小说《微暗的火》。这篇小说的形式非常怪异,甚至当时的一些先锋派作家认为它根本就称不上是一本小说。《微暗的火》由前言、一首四篇章 999 行的长诗、注释、索引组成。这本小说的主体是一位虚构人物约翰·谢德在临终前创作的自传体长诗,而后由其邻居金波特编辑,为其补写前言和索引,又妄加揣测、穿凿附会地加上了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