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埠镇 首页
店埠镇发现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古朴的玉陶器、错落有致的房坑……日前,在肥东县店埠镇南院村,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紧张而有序的抢救性发掘下,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现场出土了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标本,还发现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沟等遗迹。据了解,肥东南院遗址和出土的文物将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证明了江淮文明的连续性,对于进一步研究肥东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6月起开始抢救性发掘

据肥东县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遗址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早在19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就被发现了,肥东县文物管理所当时曾在南院村地表采集到鬲足、绳纹陶片等遗物,推断南院遗址为一处商周时期古遗址。由于此处的遗址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抢救性发掘也显得迫在眉睫。

这不,今年6月起,为了配合肥东城南公园及附属设施建设,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东县文物管理所配合,对南院遗址外围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从目前的工作进度来看,9月份左右将结束所有的考古工作。从目前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文化。”

6000年前的遗迹遗物出土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肥东县店埠镇的南院遗址发掘现场,在现场,记者看到,现场共有东西向五排探方,南北向八列共40个探方,每个探方约50平方米,而在发掘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正在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抢救性发掘。

据悉,此次发现的肥东店埠南院遗址共有4万平方米,已经和正在抢救性发掘约2000平方米,现场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一些古人生产、生活遗留下的遗迹和遗物,遗迹现象有新石器时期古人居住的房址和古人丢弃垃圾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和古人生火做饭的灶坑等。遗物主要以陶器和石器为主,也出土了石制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磨棒等。

“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块玉器,这证明玉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这些石器陶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具有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董哲在现场告诉记者。

此外在遗迹中,发现了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骨骼、残碎的蚌壳、房址、灶坑、灰坑、灰沟等,“这是当时人类生产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前时代肥东就有人类文明

记者了解到,除了此次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南院遗址之外,肥东县之前也发现了多处古代遗址:石塘镇的大陈墩遗址、龙城遗址、包公镇的大城头遗址、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的大温遗址……

为何在肥东县境内会发现如此之多的商周时期甚至早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呢?对此,现场的文物考古专家向记者介绍说,肥东县南部靠近巢湖,北部靠近淮河流域,由于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多以捕鱼、捕猎为主,也要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所以肥东县会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遗址。

通过此次南院遗址以及之前在肥东境内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可以有力地证明,在肥东以及合肥周边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合肥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和劳动。

延伸阅读

肥东县近年来发现的古代遗址

1.龙城遗址

位于肥东县石塘镇。遗址东、西、北三面有3-4米高的土垄,勘查有夯土层,为旧城墙倒塌后所形成。南面仍可识辨城垣旧址。城垣长600米,宽420米。旧城址内有汉代断砖、碎瓦、残陶片,以及具有商周时期特征的遗物。旧城址外几座村庄多有古墓群,曾发现汉至南北朝时期石室、砖室墓群。

2.大陈墩遗址

位于肥东县石塘镇。省考古队曾在此采集到石斧、炼铜渣、陶拍、残陶片等。在墩西坡红烧土中还发现有稻粒结块,属国内最早发现。

大陈墩原名为“大城墩”,其南直线距离300处还有两个小城墩(俗名“大滩”),墩前村庄原名“火皮岗(音)”,现名“苍陈”,其陈姓居民为江西德安移民后代(据陈氏宗祠对联语)。

3.大城头遗址

位于肥东县包公镇。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遗址。形似一圆墩台,长100米,宽80米,高出地面2-3米。经考察,遗址文化层深达3米,除表土50-60厘米受损严重外,其下皆保存完好,已采集有大量标本,如石斧、石镞、蚌刀、陶纺轮、鼎、罐、鬲、盆以及陶片等。

4.大温遗址

位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是2004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遗址发掘出了西周时期的一些陶片,包括罐、豆、盆、蚌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