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汪乡 首页
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本报记者高文 李飞

         湖北监利柘福村,村民杨时好家这几年的进项可不少:家里3口人的耕地流转给了育秧工厂,又流转回来70亩低洼田稻虾间作,农闲时在镇上打工创收,就连家里的一台拖拉机,也入股到农机合作社,年年有分红。“这几年,赚钱的法子多了,只要肯干,没个不行!”杨时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三农是短板,农民增收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去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较2010年增加5000多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2009年的3.33∶1,下降到去年的2.73∶1。“两个高于”,为“十三五”时期全局发展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

         农民持续增收,不仅为农业农村下一阶段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   “沾着泥土的内需”可以有效消化产能,有力支撑经济发展转型。

         “不用走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有了工资,在家里也能做得了主了”

         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的“顶梁柱”,不仅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重,而且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河北省大厂县西彭府村,十几个村民整地打垅,干劲儿十足。这两年,村里建起几座苗圃基地。每个苗圃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雇佣周边村民,西彭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此一项即可增加约2万元。

         “不用走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苗圃里环境还好,心里可得劲儿呢!”几个四五十岁的村民就近务工,收入可观。

         像西彭府村村民一样的农民工,截至2014年,全国共2.74亿人。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2010年的1690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3072元,年均增长12.7%,为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南楚雄州永仁县查利么村,天生善绣的彝族妇女们传承创新千年彝绣工艺,筹资金、盖秀楼、买机器、培训刺绣骨干,成立起2家合作社和3家企业,解决了1000多个彝族绣工的就业生计。

         “以前没啥收入,赶街的钱都要向老倌儿要,现在有了稳定的工资,在家里也能做得了主了。”绣工们切身体会到了增收带来的“获得感”。

         “少打药、少上肥,省下来的也是赚的”;“粮改饲,调结构,多收入了20万元”

         过去5年,山东省齐和县种粮大户赵金成种小麦年年丰收,年年增收。“前几年靠多打粮、涨粮价赚钱,这几年靠少打药、少上肥省钱,省下来的也是赚的。”种了半辈子粮食的大户赵金成告诉记者,养殖场的粪肥原来没人要,现在都抢着买。

         十八大以来,农业部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利用,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去年,齐河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实现了“减肥”不减产。对症用药、适时用药、适量用药,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农药减量没有影响防虫治病的效果。这些减下来的大肥大药,是对农民积极转方式的回馈。

         去年,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种植大户丁桂琴靠着一招“粮改饲”,多收入了20万元。“现在国家讲‘调结构’,我往年种的2000亩玉米地,去年拿出一半种了青贮玉米。”丁桂琴告诉记者,1000多亩地的青贮玉米,亩均产量达5.5吨,每吨能卖到380元。

         同样是种玉米,从籽粒玉米到青贮玉米,丁桂琴的“一小步”,是农业调结构的一大步。过去五年来,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持续调优、调特、调高、调深。去年,农业部积极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经济林果等。

         “农民乐意在果园呆,城里人也愿意来”;“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

         “合理间伐,调减群体密度;调减大枝,优化树体结构……核心技术要领就是先动锄头、再动锯、最后动剪子。”陕西洛川交口河镇京兆村一座1995年建园的百亩苹果标准园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正在苹果园里向层层围拢着他的果农讲解“以间伐为主的改形修剪技术”。

         科学技术大显身手,果园改造不仅没有造成短期明显减产,还给果农们带来了“意外收获”。洛川县凤栖谷咀苹果标准园里,石砖铺路、曲径通幽,亭台廊阁点缀在果园之中,苹果创意园成了周边市民新的观光点,“让都市人拥有一棵幸福苹果树”之余,也让果农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果园通风透光,农民乐意呆,城里人也愿意来!”洛川苹果局局长王建峰说。

         十八大以来,园艺作物“三品”提升,农民念“山海经”、唱“林草戏”、打“果蔬牌”,不仅让农业本身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色彩,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白墙黛瓦,村舍整洁,太姥山麓,九鲤溪边的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把生态环境好的自然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村里上了旅游项目,村民开起了特产店、农家乐,这几年纷纷摆脱贫困,发了家、致了富。山清水碧的赤溪,已经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

         草莓采摘、种菜体验、茶山摄影……像赤溪村一样,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4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营业收入比2010年增长近1.5倍,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不仅赚了农业的钱,还沿着农产品加工、农村休闲等产业链延伸出去,获得更多收益。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山西省农资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