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社区 首页
不要忘记:日机二次轰炸安溪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夏大地的宁静。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其军事优势,实施大规模快速进攻,妄图速亡中国。1938年5月10日,作为闽西南交通枢纽的厦门沦陷。与厦门近在咫尺的安溪,因群山阻隔、地势险要,且通往外县的公路皆遭毁坏,所以日军地面部队始终未能踏入这片土地。然而,侵略者的凶残并未因此收敛。为摧毁后方意志、制造恐怖,日军竟将屠刀伸向了这座不设防的山城,于1939年9月18日及1941年7月12日,两次派遣飞机轰炸安溪县城及周边,给安溪百姓带来了难以言尽的苦难与巨大的损失。这段被战火灼烧的记忆,深深刻录在安溪的抗战史册中。


 两次轰炸安溪的经过 

1.1939年9月18日这一天,安溪的天空笼罩着阴云。日本轰炸机三次侵入县城上空,肆无忌惮地投掷炸弹、用机枪进行扫射。上午9时许,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四架涂着猩红日徽的轰炸机,如同不祥的秃鹫,在安溪县城低矮的房屋上空傲慢地盘旋。十五分钟的死亡凝视后,敌机在县政府礼堂附近(约3米处)投下三枚50公斤炸弹,同时在居民李长泰家围墙边(距县政府约20步)投下一枚100公斤炸弹,并进行低空扫射。剧烈的爆炸造成巨大弹坑(深2米,直径4.2米),杀伤半径达120米,碎石瓦砾如暴雨般飞溅!紧接着,是令人头皮发麻的机枪扫射声,县政府礼堂门窗、围墙被毁;李长泰家后厅房、厕所围墙倒塌,大门下厅巨石崩落,各房均遭扫射,房屋顶盖因遭机关枪低徊扫射,疮痕累累。中午12时许,两架敌机再次飞临盘旋,片刻后离去。下午4时,引擎的轰鸣再次笼罩县城。两架敌机卷土重来,更加疯狂地投下四枚炸弹,并反复低空扫射。安溪县监狱署西北两道围墙被震塌;福建省银行安溪分行的屋顶被掀开,文具纸张在硝烟中纷飞;上西街王宝林家的半座后厅被震得支离破碎;居民王伯兰赖以生存的两个店面连同后厅,在爆炸中化为乌有;公共体育场、自卫团司令部亦未能幸免,伤痕累累。下午5时20分,警报解除声响起,回荡在残垣断壁间的,是撕心裂肺的“父找子、兄找弟、姐找妹、老找少、少找老”的呼唤与哭嚎。这血泪交织的一幕,是日寇欠下安溪人民无法偿还的血债!2.1941年7月12日当日9时30分,三架日军轰炸机竟毫无顾忌地将目标锁定在这所非军事设施的乡村学校——后垵中心学校。两枚50公斤炸弹落下,震耳欲聋的巨响后,四间教室瞬间化作断壁残垣,书本、课桌的碎片混合着尘土腾空而起。飞溅的弹片冷酷地击中了无辜的孩子:谢文禄左腿血流如注,谢嘉言双腿受创。在附近田间劳作的农妇王遮,也被飞来的碎片削伤了左耳。琅琅书声之地,顷刻沦为血腥场所。

 轰炸造成的惨重损失 

日军的狂轰滥炸,给安溪造成了惨重的物质损失与人员伤亡。根据档案记载:1939年9月18日轰炸:毁坏房屋6座、围墙2道。严重受损面积约1200平方米,轻微受损面积约6400平方米。按1937年7月物价计算,直接财产损失999.6元(民国货币,以下同),含县政府礼堂87元、监狱署围墙114元、县银行80元、李长泰房屋220元、李欺房屋75.60元、王伯兰店铺259元、王宝林房屋147元、器具17元。1941年7月12日学校轰炸:合计损失2200元(民国货币,以下同)震毁教室4间,损失1200元。损坏器具70件,损失840元。破坏图书21册,损失50元。其他损失50元。三位伤者(谢文禄、谢嘉言、王遮)医药费各20元,合计60元。档案(1946年报表)最终统计显示,日机两次轰炸给安溪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4537978.6元(民国货币,以下同。因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因此数据统计结果存在较大悬殊),其中直接损失14512978.60元,间接损失25000元。

 铭记与警示 

八十载岁月流转,或许已悄然抚平了安溪土地的伤痕,却无法带走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民族记忆。档案中那些冰冷的数字,承载的是县政府礼堂的断壁残垣、李长泰家倾颓的厅房、王伯兰化为焦土的店铺;是后垵中心学校被硝烟吞噬的朗朗书声,以及无辜学子与村民身上飞溅的鲜血;更是警报解除后,满城回荡的、令人心碎的寻亲哭喊。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安溪这段饱受创伤的历史,不仅是铭记安溪人民为这场伟大胜利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与付出的巨大代价,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正视并牢记侵略战争的残酷本质。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的回响化作守护人类文明、避免悲剧重演的深沉力量,让那些沉默的见证者:每一块焦黑的砖瓦、每一页斑驳的档案、每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成为我们走向未来时,脚下最坚实、也最不容忘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