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荷社区 首页
花溪 骑龙村 当年,贵州第一个易地搬迁扶贫新村-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23

       花溪 骑龙村 (仁智)


当年,贵州第一个易地搬迁扶贫新村-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23 年来,骑龙村民收入翻了 90 倍。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把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来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这一行为,被称作易地扶贫搬迁。

23 年前,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的 23 户苗族人家,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他们的新家园-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罗依新寨,是贵州有记载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如今,这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过上了真正能吃得上鲜虾螃蟹的富足生活。
扶贫搬迁 他们 " 首吃螃蟹 "
除了高,骑龙村老鸦山并没有其他什么特点,土地更是贫瘠不堪,1550 米的海拔和陡峭入云的山峰,不但带来了艰难的生活环境,更隔绝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1995 年以前,老鸦山上住着一个苗寨,23 户人家,109 口人,吃过茅草根、住着茅草房,过着近乎 " 刀耕火种 " 的生活。
86 岁的唐正章,回忆起那时的境况,印象最深的是蕨粑,那是他们日常的主食之一。
而当时最让他们纠结的是下雨的问题,下雨吧,床上的被子都会被淋湿;不下雨吧,没水喝要走三四公里去挑水。

除了去青岩买盐巴之外,苗寨里的人很少与外界来往,有的小孩,自出生就没下过山,没有见过汽车、听不懂汉话,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就靠那台老掉牙的时灵时不灵的半导体收音机。

据当时的一份核算资料,那时老鸦山苗寨,人均收入不过 200 多元,过着靠政府救济的穷苦日子。

1994 年,贵阳市委办公厅 " 贵阳沿边行 " 调查组来到老鸦山村民组,发现无电、缺水、不通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是老鸦山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翻看当时的《关于解决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村民组搬迁问题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得知,要解决老鸦山水、电、路的问题,需要投入近 50 万元,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发展问题。这笔账一算,调查组一致认为:
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会议纪要明确了搬迁的原则、预算和具体要求。距离乡政府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地势平坦的罗依山下的 20 亩土地、110 亩荒山被确定为搬迁建设用地。会议还提出要确保 1995 年春节前完成老鸦山村民搬迁工作,让村民能搬进新居欢度春节。

喜迁新居 村民激动落泪
在外人看来,老鸦山的居住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但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对于苗寨村民、特别是老年人来说,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一时真的难以割舍。

村民杨兴祥回忆说,搬迁扶贫的事确定下来后,老鸦山突然热闹了起来,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来到老鸦山,逐户进行宣传动员,为村民们描绘扶贫搬迁之后的美好蓝图,还邀请村民下山,到他们未来的新家参观。

罗国忠、罗国文兄弟就常踏着山路,去新的家园看一看,这一看,就坚定了他们 " 搬出来 " 的信念。

新建成的罗依新寨,不但修建了 25 栋统一的砖木结构瓦房,水、电、路 " 三通 ",而且在屋后配套有猪牛圈,23 户人家都有新家住。

1994 年 8 月,搬迁工程正式动工,接下来的 5 个多月里,老鸦山人也好、骑龙村人也好、党员干部也好,全都互帮互助,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中,当时村民还自发规定,无故不出工的罚款 5 元。

搬进新居那一刻,唐正章像做梦一样:瓦房能遮风避雨,自来水即开即用,电灯点亮了夜晚,生活真的彻底和茅草房、煤油灯、泥塘水说再见了。当时,很多村民流下了眼泪。

杨兴祥是寨子里第三户搬家的,住在新家的第一个晚上,他东摸摸西看看,一晃眼就到了晚上十点。好不容易强迫自己上床睡觉,没想到凌晨两点杨兴祥又醒了过来,他翻身下床,点亮电灯泡,又摸着家里的东西,过了半宿。

1995 年春节,老鸦山的 23 户人家,在各自的新居里,点亮电灯,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年。

搬迁 23 年后 收入翻了 90 倍
1996 年生人唐乙分,是唐正章的孙女之一,她出生在罗依新寨,是不折不扣的搬迁新一代。这些年来,在罗依新寨出生的孩子,达到了 40 多人,寨子也从当年的 23 户人家发展到 30 多户 180 余人。

事实上,搬迁带来的,不止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人生的一次拐点。
村民唐学友说,搬进新居后,大家都觉得不能再靠政府救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幸福生活。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罗依新寨新开垦了 50 多亩土地和 5 亩田地,村民们还参加培训班,学习种植知识。相比种什么死什么的老鸦山,1995 年,罗依新寨的水稻亩产量达 900 斤左右,玉米亩产量达 450 斤左右,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后,利用当地硅矿资源优势,村里发展起了硅矿产业,让村民们能就近务工。
当地政府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养了 60 只羊的村民唐广兵,成了当时寨里的 " 首富 "。
村民们还在房前屋后栽种起了葡萄等经济作物," 庭院经济 " 也发展了起来。

2012 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在骑龙村建起了占地 1300 平方米的香葱批发市场,香葱产业逐渐规范化、标准化。
罗依新寨种植的香葱还成了黔陶乡的万亩香葱基地的组成部分。
2017 年,罗依新寨人均收入达 18000 多元,是搬迁前的 90 倍左右。
村民罗大盛说,搬迁两三年后,寨子里就有好几家人用起了座机电话。
2008 年,唐学友把原本政府出资修建的砖瓦房,扩建成了两层楼房;从前连山都没下过的少年,以罗依新寨为起点,到沿海地区工作学习。

如今走进罗依新寨,砖瓦房已成了稀罕物,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村民新建的两层甚至三层小洋楼,楼前停着的是最新款的小轿车,金属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们忙着拆开网购来的包裹。只有村里陈列室里的一张张老照片,还记录着 23 年前的那些苦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