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 首页
首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隆重召开(仁智) 2021年6月26日,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首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隆重召开(仁智)

2021年6月26日,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一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在研究所321会议室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变迁·交融与发展:10-14世纪的民族历史”,旨在促进学术深入交流,推动民族史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发挥历史研究服务现实的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与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赵天晓书记指出,历史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民族史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民族史学科要适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以史为镜,服务现实,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荣使命。他还强调民族史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此外,中国民族史学会是民族史学发展的共同平台,欢迎更多的学者专家积极参与到学会的工作和学术活动中,引领民族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分为三场进行,内容涉及辽、金、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问题研究。共有7位学者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三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上午第一场报告会由本次论坛的召集人、民族历史室陈春晓博士主持,三位学者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康鹏副研究员的报告《契丹文中的皇帝与可汗及辽帝尊号》通过梳理契丹大字、小字和汉文文献中出现的辽朝君主的政治名号,提出辽朝皇帝具有汉式和契丹式两套尊号系统的看法,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字文献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书写模式。复旦大学陈晓伟研究员作了题为《〈金史〉南监本翻刻底本及其版本价值重审》的报告,他对《金史》各个版本中的异文做了全面而细致的校勘,指出《金史》南监本是对洪武覆刻补板叶本的校改本,对元本的补苴、擅改、增损情况较多,其版本价值应谨慎看待。中央民族大学曹流老师的《由行国入郡县-从〈亡辽录〉与〈辽史·地理志〉所载投下州异同谈起》报告,统计、对比了《亡辽录》和《辽史·地理志》两部文献所记头下州的数量和异同,分析异同出现的原因,提出辽代中后期头下州向郡县过度的趋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南开大学刘晓教授、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邱靖嘉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lida龙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苗润博老师对这三个报告分别作了评议。
第二场报告会由民族历史室易华研究员主持,两位学者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鸣飞副研究员的《陈萍―辇真吃剌思生平补考》,通过全面梳理文献中关于陈萍(辇真吃剌思)史事的记载,还原了元代一位皈依藏传fojiao的南方汉人的生平事迹,展现出元代多民族交融社会的文化面貌。民族历史室肖超宇博士的报告是《以冠示亲:元代蒙古妇女的头饰与身份表达》,他对蒙古妇女头饰“姑姑冠”的词源、词义及功能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姑姑”可能来源于突厥语“küküy”(姨),其形制与少数民族的收继婚有联系,且是北方多民族交融发展的产物。两个报告由北京大学张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和南开大学马晓林副教授作了深入点评。
第三场报告会由民族历史室苏航副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张晓慧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求芝蓉博士作报告。张晓慧《想象祖制:蒙元时代四怯薛长承袭问题再议》利用多语种文献记载重新考察了蒙元时期的怯薛制度,对《元史》《元朝秘史》关于怯薛轮值的记载差异作出了新的解释,同时通过考证担任过四怯薛长的具体人物,提出四怯薛长由四杰家族世袭只是元朝后期人对成吉思汗时期制度的想象。求芝蓉的《蒙元时期雪泥部研究》是对蒙古部族雪泥部的起源、谱系、迁徙状况和活动情况的全面考察,通过对雪泥部一个个人物的考证,将该部族在成吉思汗时期、窝阔台时期、伊利汗国以及元朝的历史变迁呈现与读者。报告由刘晓教授和复旦大学邱轶皓副教授作评议。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元史研究会会长张帆作会议学术总结
北京大学教授、元史研究会会长张帆在闭幕式上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张帆教授高度评价研讨会的学术水平,并鼓励新时代的青年学者向老一辈学者们学习,形成团结、奋进、融洽、进步的学术共同体。本次研讨会论文报告丰富精彩,专家评议精准、深刻,现场提问和讨论尖锐、热烈,达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这次会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的第一次活动,也是中国民族史、民族文字文献、中外关系史、边疆学等多学科交融互动的有益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