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坑村 首页
恩施大峡谷 (中国5A级旅游景区)
    恩施大峡谷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地处湘、渝、鄂三省交界处,是清江流域最美丽的一段,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
    峡谷全长108千米,面积达300平方千米。
    恩施大峡谷,不偏不倚落脚于神秘的“北纬30度”,距恩施市区49公里,距利川市区39公里。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灵秀湖北的十大旅游名片之一。
    神秘险峻的恩施大峡谷,拥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天坑配地缝】五大奇观。
    恩施大峡谷已开放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大核心景区,总面积35.2平方千米,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一应俱全,被称为“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拥有众多旅游资源。

    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历史沿革
    母系社会时期,为盐水女神领地,后被廪君打败,属于廪君的统治。
    5千万年前,形云龙地缝,从地缝顶部到地缝底部的地层主要为形成于2.1-2.9亿年间、跨二叠与三叠纪的灰岩。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
    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千米范围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
    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2007年10月,建造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全长488米,118个台阶。
    由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水实景音乐剧场,总投资2.06亿元,占地面积240多亩,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实景剧场,山水实景音乐剧《龙船调》。
    2012年,恩施大峡谷启动创建国家5A景区。
    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正式建设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被专家誉为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难分伯仲的湖北清江恩施大峡谷位于长江三峡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中的一段。峡谷全长108千米,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武陵山脉余支从东南部蜿蜒入境,西有大娄山山脉向北延伸,北有巫山余脉环绕。
    地势地貌
        恩施大峡谷西北及南部两翼高,近似山原地貌,平均海拔800余米;西南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海拔900米左右,有较大的山间坝槽坐落其间;中部地区丘陵起伏,由于地层下陷,形成陷落盆地,比较开阔,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恩施大峡谷区域上主要地层为震旦纪(Z)—三叠纪(T)地层,反映出古地质时期沉积的陆棚陆表海、包括宽广的滨岸或碳酸盐台地和浅海陆棚海组成的古地理环境。广泛的碳酸岩沉积为后来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景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恩施市的西北部有巫山山脉环绕边境;东南部有武陵山脉余支沿东北方向展布全境;中部为局部断陷盆地,总的地势是西北、西南两翼高,中部低。
        山岭多西南—东北走向,河流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境内崇山峻岭,山峦逶迤,河谷多成深峡,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发育,山体多见为馒头状的溶丘,其总体岩溶环境为丘丛和峰丛洼地地貌类型。
        清江两岸70%的地段为喀斯特地貌。
    气候环境
        恩施大峡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峡谷境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82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于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极值达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现伏旱。峡谷内低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多风小,无霜期长;高山夏季温和,冬季较冷,春迟秋早,潮湿多雨;高山无霜期短,冷凉湿润,特别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多雾寒冷。高低冷暖悬殊,差异明显,每年春季。
    水文特征
        恩施大峡谷水资源丰富,河床落差大,径流量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山河交错,高低悬殊。

本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