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 首页
探谜《红崖天书》(仁智) 红崖天书是黔中两大名胜之一,与黄果树瀑布齐名。 红崖天

        探谜《红崖天书》(仁智)


红崖天书是黔中两大名胜之一,与黄果树瀑布齐名。
红崖天书,原名为“红岩碑”……

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城东约15公里的晒甲山半山……
清道光(永宁州志》载:
“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

在传说中的晒甲山上,有一壁灼灼似火的丹霞奇崖,宽约百米,高则30余米,颇具恢宏的气势,远处望去确像一 壁烛天的赤城,在万山翠绿中更加光彩醒目……

在这壁红崖北面的一隅,数十平方米的峭崖上,有若干形如钟最古籍的符号,其布局蹊跷,文字风格古拙……细细品味,使人顿感古趣盎然,仿佛穿越时空、坠入远古的场景……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
大者如斗,小者如升,
非雕非凿,如篆如来,
笔势古朴,结构奇特……
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
仿佛古代书家谋篇布局,大有
“上侪禹碑, 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这就是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

晒甲山 山岩上那些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
从古至今有无数骚人墨客试图解读,但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加神秘……

      这不知 何人何时 因何而刻、至今无人能解的红崖天书……
千百年来就一直存在于关岭晒甲山上,加上这里地理位置奇特险要、人文历史纷繁复杂,使得这一历史遗迹显得更加诡谲神秘,成为了千古之谜,让人惊悚……

红崖天书是深藏贵州腹地的一处神秘景观……
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却蕴藏着无穷怪异,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红色岩壁上那些赫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红崖天书壮观奇丽,扑朔迷离,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解开这个迷……
这里的"红崖"是指红崖山,亦红崖天书所在地。
红崖天书在贵州省关岭县境内的红崖山上……
发现至今有多种称呼,如"红崖碑"、"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称则为"红崖古迹"。
关岭县固境内的关索岭得名,位于红水河上游的盘江流域,这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关索岭是乌蒙山的支脉,得名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关索者,则为汉寿亭侯关羽之子,关兴之弟……
关兴南征时被土著人称为关帅,古语云"帅"与"率"通,后讹"率"为"索"。此说当否,见清.田雯著的《黔书.关索岭》。
关索岭地势险峻,逶迤为主,是古代兵家必争地,康熙大帝称其为"滇黔锁钥",并题匾挂在古驿道的御书楼上……
这个地区在远古时期已有灿烂文明,三代已前曾与中原皇室通婚,成为炎帝的传嗣后妃。
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立立。"
这里的"赤水"即为红水河流域的赤水部落。
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
"赤水出于东南隅,以行东北,西南流入大海"。
此乃当今的珠江上游。
又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
"南海之中有三已天之山,赤水穷马。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同所葬也"。文中赤水的位置,非红水河莫属。
由此可知,学经有过灿烂文明的赤水流域,确实是一快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红崖天书在此出现应该具有深度远古的历史底蕴……

关岭地区在尧舜时代为梁州黑水之滨……
商周时期应为鬼方之属……
春秋则为牂牁古国……
夜郎故都,秦汉以降,羁糜中原,宾叛不一……
明朝贵州建省后,称为永宁……
这块古老的土地,其地貌以湍流、峡谷、峭壁、瀑布著称。
这里山势雄伟、瀑流成群,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联成了世所罕见的瀑流群。
其中气势壮观的七级飞瀑,总落差四百余米。
瀑流从直插云天的龙岩双峰峡口,排空驭气而下,自西向东,横切山脉七级千米长瀑,如银龙下窜,又似天山雪崩,使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红崖山所在的坝陵峡谷。
红崖山就在坝陵河谷东岸耸立。

据《永宁州志》载:
"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
红崖山又称晒甲山。
据传,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三战坝陵河败退红崖山,安营之后卸甲晾晒山坡上,故此,红崖山又称晒甲山。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历史的附会,不过,在坝陵桥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仍有不少关于蜀汉南征的历史地名,诸如孔明塘、关索洞、马创井、孟获屯、诸葛营、哑泉等,就是一幅以《三国演义》为故事的军事画卷……
据《贵州图经》载:
"红崖山在州西北八十令,悬崖绝壑,壁立万仞,惟东面可登。顶上有韭、薤、桃、李蔬果,但可取食,欲持归则迷失其道。若有鬼神阴护之者。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其中有杉木五片,不知何时所贮,其色如新。洞前有石人石马各一。近山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之声,或崖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厉。世传为诸葛训侯驻兵息鼓之所。彝人每年一祭,祭则岁稔人?

又据《贵州通志》载:
"红崖山下有亭,明万历年间犹存"……

红崖天书虽然隶属关岭县,其实距离黄果树瀑布,仅数里路。如若驱车前往,只几分钟路程……
如从山下的滇黔公路停车,翻过一处山隘即可遥望红崖古迹了……

山上是一壁灼灼似火的州霞奇崖,宽约百米,高则三十余米,颇具浑宏的气势,远处望去确象一壁烛天的赤城,在万山的丛绿中更加醒目。在这壁红崖北面的一隅,数十平米的峭崖上,有若干形如钟鼎古榴的符号,其布局蹊跷,风格古拙,使人顿感古趣盎然,仿佛时空坠入了远古的过去。这就是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
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仿佛上古书家谋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
红崖天书仅数十字,经历代学者考订,虽然各说其是难以一统,却使人从纷繁精彩的各家之说中,通览了一本无形的黔中通史,其上古部份,远远突破了太史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架构,甚至使人联想起南方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及"河姆渡文化",不禁兴致盎然,情趣无限……
红崖天书就存在于这种地理奇特,人文纷繁的历史氛围中,当然更加诡谲神秘。
不过,天书的发现却是充满了浪漫的文采,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果树瀑布之名,最先见诸典籍当在清代。
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那本著名的游记中,仍旧称其为白水河瀑布。
在《黔记》中有记载:
"白水河,其地多黄果,故以树命名村市。"
《黔记》作者李宗昉是清嘉庆七年进士,学以太子中允身份视学黔中,学作诗曰:飞雪溅玉黄果树,
乱红撩眼刺梨花。

诗中的"飞雪溅玉"当然系指名为黄果树的瀑布,再配以乡土气息酽浓的刺梨花,使得诗文到变成了一副自然熨贴的楹联了。
楹联是汉文字独特的文字表现形式,脱胎拾律诗的对仗句。在历代题咏黄果树的诗歌中,不乏如此楹联形式的对仗佳作。
最早题咏黄果树瀑布的诗歌,当推明代嘉靖年间的《飞瀑泉》那是一位名叫杨秀冕的铜仁举子所作,诗中有佳句曰:
雪乳泠泠翠湿衣,
水晶珠箔夜生辉。
这首五百年前的诗作,写出了当今夜观瀑布灯火交辉,声光奇幻的动人景象,使人隐隐感到诗人穿越时空的超前意识。
后来"天末才子"谢三秀又写出了黄果树瀑布匹横空的壮丽景观。诗云:
素影横空飘匹练,
寒风天上落银河。

西南巨儒郑珍则以佛典抒发了观瀑之感。诗云:
五龙浴佛雪照天,
五剑褂壁霜雪山。
这些著名的诗句,摘不胜摘。几乎都可堪称妙联佳对。但究竟不是楹联。
在众多题写黄果树的楹联中,佳妙之作不少,诸如:白水如棉 不用号弹花自散;
虹霞似锦 何需梭织天生成。
此联构思奇巧,物景天成。瀑流飞坠,白水如棉花自散,喷珠映日,七彩云虹自生成。
真是壮观中有玲珑虹影,锦肃中又藏万马奔腾。
在此联的基础上,又衍一联,更是了得。联云:
白水如棉,不用号弹花自散;
红崖似火,未得薪烘焰亦高。
此联之妙,短短二十余字,竟收黔中两大胜景境熔铸一联,难怪得到前为颐和园题匾的著名书法家严寅亮赏识,亲自为此联挥毫。
上联中的"白水",既为瀑名,又状水态。从天而降,倒泻深潭,喷珠捣玉,确实无需纺弹之号,坠潭白水喷射四散,蔚为奇观。
下联中的"红崖",既为山名,又状崖色,以巍峨之崖,横空出世,如火如荼,当然不要柴薪之助,亦能如焰腾空,在万山之中更显炎烈之态……

红崖天书的发现并非是地理学家或探险者,而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古代诗人……
明代嘉靖年间的黔籍文邵元善,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
由此千古之谜的天书从平平淡淡中脱颖而出,史学考据家则将红崖天书从历史的沉淀中推向社会。
《红崖诗》云:
红崖削立一千丈,
刻画盘旋非一状。
参差时作钟鼎形,
腾掷或成走飞象。
诸葛曾为此驻兵,
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
图谱浑领尚且盟。
这首作于1546年的红崖诗,辑于《黔诗纪略》中,是红崖天书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
诗人形象地叙述了红崖天书的概况及书形,并以《华阳国志》为据,运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将天书及蜀汉诸葛南征,教夷人图谱相联系,认为天书的内容即此。由此而始,从明至清数百年,皆认为红崖天书乃诸葛公碑。
清朝初年,田雯著的《黔书.碑》中,称"黔永宁有诸葛公碑"。
这种先入为主之见,一直持续到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文人似乎对古迹发现的"初始权"十分敬重,不敢轻易违背"祖宗遗训"。
道光年间关岭进士杨茂材对红崖为"诸葛公碑"的说法,仍旧情有独钟,写下了《红崖诸葛碑》诗:
晒甲晴霞共石壁,
上有凤鸾飘泊迹,
州忱淋漓血凝碧。
梯云耕拭重摩挲,
骇疑篆隶惊蚪蝌,
风雨不衰神灵呵。
从邵元善的《红崖诗》到《红崖诸葛碑》已经三百多年,天书依然故残,"风雨不衰",当然应功于神灵的暗中呵护,这更增加了天书固有的神秘色彩。
有久后,又有诗人黄培杰写出了同名的诗文:
八里桥东山岌岌,
跨汉摩霄悬登级。
上有红崖诸葛碑,
恍若赤城天际立。
这是一首遥观红崖天书的诗作,写出了天书所在红崖"恍若赤城"耸立云天的壮观景色。
就在众口一词,高谈阔论天书即为诸葛碑的大合唱中,一位名叫郑宣辉的诗人对此提出了大胆否定,他在七律《红崖碑》中写道:
谁人岩畔写真形,
篆留书成勒鼎铭。
疑说武侯宣秘籍,
应教钝汉傲图经。
这种否定,是学术研讨中发展的必然,"诸葛公碑"这种说法的唯一根据,仅仅建立在蜀汉南征的大历史框架下,很难使人折服。
同时,清朝道咸以降,考据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古迹文物的考订已从简单的书证向考古实物方面发展,迎来了中国考据学方面的一次高潮。
那种在史学界蔚然成风的考据学,被运用到红崖天书破译上来,使得伏案故纸堆中的考订增添了结合实践的活力。
尤其是当代的文人,多喜运用诗歌来展现自己在考据学方面的功力,由此使得严谨刻板的史学,又多有了几分轻松潇酒的兰术韵味,儒士风度……

正如[明朝]邵元善曰:
红崖削立一千丈,
刻划盘回非一状。
参差时作鼎钟形,
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
至令钢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
图谱浑疑尚诅盟。

走吧!我们一起去安顺,
观看这神秘的红崖天书:……

我们驾车从贵阳至安顺再到关岭自治县城,再从关岭县城东约15公里的晒甲山 半山腰……
距黄果树大瀑布约6公里。

游完后,再驾车15分钟 即可到新桥 吃香得流口水的野生新桥青被河鱼……
再带上新桥柴火煳辣椒面,继续游玩新桥 木城河,让人流连忘返……
走吧走吧,我们一起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