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井村 首页
一等奖撤销!研究员爸爸道歉!

近日,关于质疑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获奖项目《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网络报道引发社会关注。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被撤销。

相关小学生此前获奖页面

通报称,事后组委会迅速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对大赛评审工作开展全面调查。

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就此项目及时进行复审。

专家组认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但其附件支撑材料和调查走访发现的新情况新材料不能充分证明作者独立完成该项目报告的整体设计和撰写。

根据以上情况,评委会建议:该项目研究报告文本撰写不符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8年修订)》评审原则第三条:“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之规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陈某某父亲发声明道歉

针对孩子陈某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一事,当事人父亲陈勇彬在科学网(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发表书面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项目的情况说明

本人针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情况作出如下说明:

1. 获奖学生为本人儿子,其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2.孩子根据自身科研兴趣选择了本课题,并在其学校指导老师、父母及所在课题组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观察学习和亲自实验操作,获得了该项目主要实验数据,并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

由于我的疏忽与过错,给大赛组委会、工作单位和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此,我郑重道歉。同时,我谨代表孩子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在此次舆情中,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虚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也真诚地恳求广大网友和媒体给予宽容和谅解。

陈勇彬

2020年7月15日

《科技日报》评论:

包装的“神童”扛不了创新的大旗

这一事件可能也许就此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值得深思。正如当事学生家长致歉信所述,家长过度参与项目引发了争议,并由此引发大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质疑。

这种父母包办式的行为破坏了创新赖以喷涌的公平公正的土壤,破坏了科研中尤其重要的品质———诚实,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

拔苗助长出不了人才。

中国无比渴望创新,中国未来创新的大梁需要青少年来扛。一个三等奖项目引起的争议或许过几天就会平息,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必须由有关部门去认真面对和解决。比赛是否可以和升学彻底脱钩,如发现确实突出的苗子则给出特别通道;强化比赛的全流程监督,尤其对项目的可行性很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强对参赛选手的学风和科研诚信教育,对参与造假的人员进行重罚……期待主办方如声明里所说,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更好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大赛只是一个载体。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土壤。家长和老师、学校也应少些功利心,让青少年的科研活动回归兴趣,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多几个看上去很漂亮的项目,不是要打造神童创造奇迹的科学佳话,而是能埋下在未来生根发芽的创新种子。

特别推荐

来源:综合、科技日报

人民网云南频道(程浩)、科学网

编辑:高   茵 

校对:王亚群

监制:骆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