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镇 首页
乌兰牧骑文化惠民暖人心


乌兰牧骑文化惠民暖人心
本报记者 韩瑜 刘海秋

《呼伦贝尔日报》( 2020-01-01 )06版

乌兰牧骑是诞生在草原上的一支雄鹰,她在大草原上诞生、发展,逐步壮大起来。以农村、牧区的农牧民为服务对象,以短小精彩的节目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技、卫生等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为广大农村牧区送去精神粮食。

一直以来,全市各乌兰牧骑深入群众,根据农牧民的需求,节目多为自创、自编、自演,符合农牧民的“口味”,表演形式短小精干,生动活泼。编排的各种剧目生活气息浓郁,地域和时代特点鲜明,深受农牧民群众喜爱。

冬日,草原萧瑟。一栋冒着炊烟的砖瓦房,透露出大地的生机。

屋内,马头琴声激昂、蒙古长调悠扬……围坐在一起的牧民们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这是乌兰牧骑队员在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格根胡硕嘎查给牧民们送来的惠民演出,附近的牧民们都**到此。

文艺演出结束后,队员们紧紧围绕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责任,突出送思想、送服务、送文明,问需求、问问题、问计策等内容,为牧民们带去政策宣讲、宣传单发放等多种服务,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小的活动室内如过节般热闹。

“乌兰牧骑的演出,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边看节目一边聊天,他们唱我们也跟着唱,这种感觉太难得了。”谈及对乌兰牧骑的喜爱,牧民乌云毕力格大笑起来,“跟年轻人追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对我们来说也是明星。”

不同于明星们有助理等服务人员,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舞蹈队员还能兼做司机,车子在大草原上抛锚,很多队员都能修。“服装、道具、化妆,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他们每人一个大皮箱,里面装着要换的六七套衣服,一个节目结束,中间休息2分钟,就赶紧换下一个节目的服装,妆都是在下乡的大巴车上化的。”市直属乌兰牧骑演员马红梅表示,现在媒体这么发达,牧民也都能看到微信、电视,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需要、喜欢乌兰牧骑,对队员们来说,老百姓需要就是最大动力。

为了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乌兰牧骑队员们在农区、牧区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汲取创作灵感。

“对我们来说,了解农牧民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我们必须在草原行走中寻找灵感。”市直属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巴图说。

作品三句半《精准扶贫好处多》,是乌兰牧骑队员们创作的“爆款”节目之一。这个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现实题材节目,用诙谐的方式点出农区贫困户致贫原因,巧妙融入发展方针政策和农民关心的知识,备受群众欢迎。

“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一路前行”。乌兰牧骑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草原迎风飘扬,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是我们的创作要求。用沾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传达给群众,为基层干部群众加油鼓劲,这是让我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市文旅广局艺术科科长王一丹说,2019年,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草原轻骑兵”深入农牧区为当地牧民送歌献舞,受到农牧民们的热烈欢迎。全市11支乌兰牧骑新创作《森林记忆》《鄂温克草原的祝福》《情系北疆》等10余部剧目和歌舞晚会,共完成惠民演出1000多场次,惠及农牧民群众60多万人。创作的多个作品荣获自治区级奖项。

“只要农牧民需要,我们就把欢乐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我们一定要到人民中间去”“只要有群众想看,我们就演,哪怕只有一个观众” ……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用自己的方式,为基层的农牧民带去精神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2020年,全市各乌兰牧骑将继续本着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宗旨,到群众中去,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多排一些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为群众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