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社区 首页
中美之问:丢掉幻想,想好也好不起来的中美关系

12-18 09:35

随着中美在同一时间宣布双方已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只有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类似于“松了一口气”的表现,两国的舆论声音则更多在谈论未接下来的中美经贸谈判以及中美关系可能面临的问题,“不会盲目乐观”。

相比一年多前中美贸易战刚开打的时候,舆论风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彼时大多数观察者对于中美关系充满焦虑,现在则更多是“丢掉幻想”之后的冷静。

外界最大观感是中国对美国已丢掉幻想

应该说,这种变化之后的结果更符合中美关系的本质——“矛盾冲突”与“相互利益”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上,如果“矛盾冲突”的因素高于“相互利益”,那么两国的纷争、摩擦和敌意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只不过近40年来中美关系在大部分时间中“相互利益”的部分占据主导,以至于让很多人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中美关系终究要好起来才行。而这句话又有一个重量级的出处:19***12月10日,邓老在北京会见老布什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邓老在会谈一开始便说: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

华盛顿充斥着要与中国“脱钩”的声音

那次谈话发生在中美关系刚刚经历了异常困难的半年的背景下,“归根到底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也因而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金科玉律”。在很多中国学者看来,当下中美关系所经历的困难远远比不上当年的情形——其中隐含的意思是,

中美关系在那样的“大风大浪”下都能走出来,今天的中美关系更没有理由在困难中持续“坏”下去。

但从逻辑上说,中美关系本没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好起来才行。政治学上认为外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一个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中美两国的各自利益,双方当然会追求好的中美关系;如果一个坏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利益,双方自然不存在修好的动力。

特朗普一心想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

所以,当全球大变局处于正在进行时、中美关系似乎正发生质变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美关系一定要好起来”进行重新思考。40年前,中美双方都寻求“好起来”而快速建交,除了平衡苏联这一中美共同的战略需求,中国国内战略转向改革开放也是重要原因——邓老在1978年曾多次在讲话中表示,良好的中美关系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

30年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至冰点,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球快速扩张的新自由主义,已经将中美之间的“相互利益”抬到了更为显要的位置,最终在风波与考验之中,美国对华“接触战略”得以延续。

第一阶段协议成为特朗普大选造势的武器

时至今日,中美实力日益接近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正在让中美关系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矛盾冲突”的一面取代“相互利益”的一面成为主导的趋势亦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中国在政治上加强了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定型,美国眼见中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自己,心理上无法接受,于是焦虑、失望的情绪被无限放大。从美国自身的角度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全球多地都遇到巨大的质疑与挑战,这一变化不但打破了与中国维持总体合作态势的必要性,更使中国成了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目标。

中美关系似乎正变得想好也好不起来

中美两国的发展战略在40年前、30年前相向而行,今天则有渐行渐远的趋势,似乎变得“想好也好不了”,这正是中美之间“矛盾冲突”与“相互利益”在主次易位的过程中共同作用、里外共振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已经没有了相互利益——即便华府的政客对于“脱钩”叫嚷得再凶,中美之间的经贸与社会文化往来也很难出现大幅度下降——只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因为中美之间的分歧与差异愈发明显化,

两国对一个相对较“差”的中美关系的接受度正在逐渐升高。

事实上,能有效管控分歧,维持“斗而不破”,就已经算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很好的状态。从目前披露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来看,美国在农产品进口和知识产权方面“得到好处”,中国方面对于关税的核心关切得到体现,并且在产业补贴方面没有妥协,双方明显在寻求一份“管控矛盾冲突因素,加强互惠互利因素”的协议。

这恰恰说明,中美之间的“相互利益”依然在各自的国内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不如此前那般显赫),双方都有保持两国关系平稳的需求,

因此中美关系“想好也好不起来”的判断中还藏着后半句:坏也坏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