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布依族苗族乡 首页
“量子波动速读法”引热议:新科技背后还隐藏哪些大骗局?|道微


近日,北京某教育机构组织6至10岁儿童进行了所谓“第六届国际青少年量子波动速读大赛”,之后比赛视频被传到网上,引发网络热议。





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一个大房间里,快速地埋头“哗哗哗”地翻书,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让人在屏幕外都能感受得到孩子们指尖生风的感觉。
据该机构简介显示,此课程的特点是“利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1-5分钟可以看完一本10万字的书,并能完整复述内容”。

该机构的工作人员称:“拨书的那个叫做量子波动阅读,那个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至于原理,它是开发了人体的一些自身潜能,让孩子的大脑跟宇宙达到‘同频共振’。现在最新的科学就是量子力学,灵感、直觉、悟性这些东西,是人体自有的一些能力。像拨书的这个能力,书在拨动的过程中,书里所有的内容就会在孩子的脑海里呈现出情景画面,以看电影的形式。”

然而,事情发酵没多久,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法”就惨遭翻车。据最新报道,10月16日,江苏盐城大丰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在该分校现场未发现相关内容,但已对培训机构其他不恰当宣传进行拆除,要求其进行自我整改。

而宣传海报上的所标注的“心智通”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传海报与他们无关,是别人以他们的名义做的宣传。
针对该事件,有律师称,这是典型的诈骗行为。被害家长过于望子成龙,又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可谓交了“智商税”。

现今,在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打着科技幌子的骗局层出不穷。比如:磁场理疗仪,纳米拖鞋,量子纠缠针灸,石墨烯疼痛贴,暗物质脱发膏等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智商下线”,掉进骗子的圈套。

俗话说,不怕骗子多,就怕骗子有文化,这世上没有收得完的智商税,只有不够与时俱进的骗局。日常生活中是如此,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更是如此。

即便是那些具有极高认知和判断力的科技大佬们,面对那些亦真亦假,难以分辨的科学技术,也难逃骗子“高科技骗局”的宿命。

有时候也很难分清它到底是真的高科技,还是骗子用来谋钱的骗局?

芯片领域一直我国十分关注的领域,而十几年前一桩国产芯片黑暗往事曾引发全球哗然,国家亿万研究经费被骗,甚至对我国芯片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汉芯事件。

汉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造假发明了“汉芯一号”,并借助“汉芯一号”,又申请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上亿元科研基金和众多荣誉的一起令人震惊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2006年,清华大学BBS上发帖《汉芯黑幕》,匿名举报陈进的汉芯CPU造假。根据这份爆料帖子显示,2002年,陈进前往美国,托自己在摩托罗拉的前同事,私自下载了摩托罗拉一款芯片的源代码,靠着这套源代码,陈进做出了“汉芯1号”。
然而这样做出来的芯片是无法进行实际系统应用的,因为芯不对码。但是发布会迫在眉睫,现场必须要对芯片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否则无法向公众进行交待。情急之下,陈进委托在美国的弟弟,购买了十颗摩托罗拉飞思卡尔56800的芯片。
获得芯片后,陈进**民工(上海翰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将表面的摩托罗拉Logo等字样及图案全部用砂纸磨掉,再找浦东的一家公司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汉芯1号”就此诞生。

2018年8月,打着“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招牌的“红芯”浏览器前脚刚宣布完成2.5亿元C轮融资,后脚就被拆穿西洋镜。所谓“自主”,不过是把谷歌内核拿来换了个头面。随后,其创始团队核心人员神乎其神的学历和履历也被曝掺假,水分很大。当时,“红芯浏览器造假”事件火爆整个互联网。

红芯浏览器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五个浏览器内核、唯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而结果是有网友在解压包中竟然发现了Chrome文件,外界也随之质疑红芯浏览器就是在Chrome浏览器内核的基础上套了一个壳。

对此,红芯创始人兼CEO陈本峰回应称,红芯浏览器确实是基于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而开发,但同时也在内核层面有自主创新。

事件爆发后,红芯方面发了致歉信,承认“在融资宣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并表示“公司在宣传中应该更加强调具体功能和客户价值,而不应特别强调国产自主。”

2018年6月,一个名叫“3点钟&XMX全球社群联盟”的概念横空出世,组织者号称“再创社群新玩法”,首日限量99个群,并迅速在12个小时内全部发放完毕。

该群发起人名单包括:“玉红、管鹏、徐刚、赵东”。同时,墨迹天气联合创始人赵东、薛蛮子、创世资本等等,无数人宣布加入全球社群联盟,短短12个小时,除创始群外的99个社群迅速建立起来。

在XMax的白皮书里,XMax定位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以“一条公链+多条功能性侧链”并行的形式运行,项目定位在大娱乐方向,既做公链、又有游戏引擎、DApp分发平台等。

但这个项目却被评级机构评为风险“极高”,被查证顾问信息涉嫌造假,同时也被技术专家评价“战略定位不清,大而不当”、“真实控制人扑朔迷离”。尤其是XMax的白皮书却是“五毛钱特效”,堪称漏洞百出。

因此,XMax白皮书被业内人成为割韭菜的经典案例。

没有 AI 的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时代,AI 取代“码农”还没实现,却有公司大开脑洞反向操作,用码农冒充 AI。

一家名为 Engineer.ai 的印度创业公司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声称用 AI 技术来编写代码,使每个人都能够构建和运行定制软件。但据华尔街日报引述该公司多位高管和员工的说法,这家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来构建应用,而是利用 AI 技术作为幌子,都是“印度码农”在做技术工作,用造假来“骗取”融资。

借着 AI 的名头,Engineer.AI获得了高达2950万美元(约2亿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创下了欧洲A轮融资的最高纪录。投资方包括软银旗下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金DeepCore、苏黎世的风投公司Lakestar和新加坡的Jungle Ventures。

谁也没有想到,这家公司凭借着 AI 的噱头,用人工装 AI,不仅能获得融资,还实现了挣它一个多亿的梦想。

身陷“造假门”,AR公司被质疑

还记得那个“体育馆内一跃而起的鲸鱼”吗?增强现实领域(AR)公司Magic Leap曾凭借这几个视频刷爆社交网络,还由此获得1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者中不乏谷歌、阿里巴巴、高通等科技巨头。

2015年,Magic Leap 在YouTube发布了一段演示视频展示其神奇的增强现实技术,尤其是那段在学校礼堂中出鱼跃而出的鲸鱼,令外界大开眼界。不过,在2016年,据外媒报道,Magic Leap此前展示的革命性增强现实技术,只是由一家视频公司制作的特效。

而现任Magic Leap创意策略副总裁的John Gaeta也承认了“造假视频”的存在,并解释称推出的目的只是为了激发起人们的灵感。

技术的发展确实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同时技术创新也能给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但一项技术在真正落地之前,往往都是口号和概念先行。什么是真创新,什么是炒概念,还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仔细辨别!

来源 | 数据观(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 | 陈卓阳

编辑 | 蒲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