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他妙手生花,竹蔑挑压交织,编织成精美图画。他逆风而行,倾尽半生,支撑舒席书画系制作技艺的传承发扬,他是国家级舒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
舒席工艺传承人——苏成军
舒席,自汉代起流传至今,明代更是受到皇帝赏识。得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由此名满天下。更因为触手生凉、柔软细密、坚韧耐磨、不生虫蛀的特质,在晚清时远销多国广受大众喜爱。
苏成军,作为舒席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潜心舒席钻研已有三十多载。
因为父辈们都是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苏成军从小就爱摆弄这些。正式学艺之前,在家里已经能做做小篮子、做做小簸箕一类的。
17岁那年,苏成军迈进了舒席厂的大门,开始走入字画系舒席的瑰丽世界。一幅字画类舒席至少需要运用五种以上的编织手法,不同于作画的随心修改,编织舒席的构思和手法一旦产生细微偏差,形态就差之千里。如何让作品神形兼备,正是舒席制作的至难境界。
苏成军在制作松鹤延年图时便运用了大回纹做底十字纹衬托、人字纹走线、倒钩回纹勾勒斜线、人字纹和小回纹交错拟成仙鹤的嘴。小回纹造就仙鹤的羽毛历经大半年光阴,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鹤延年图终于跃然席上。
四年间苏成军逐渐遁入舒席世界,将技艺沉淀在指尖,任由竹蔑挑压交织、凝炼技艺。
如今,他成为全国唯一一位能制作字画类舒席佳品的国家级舒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寻觅、再现古法工艺
一部作品出来,要有形更要有神。
在中国有竹林的地方就有竹席技艺,舒席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靠的是对于工序的极致追求,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蒸煮。随着时间流逝,蒸煮古法渐渐失传。苏成军翻遍古籍、多方寻觅,终于重现了昔日古法技艺。将竹篾放入水锅、经历大火蒸煮,竹篾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呈现出赭褐色、触手油腻。
这时的竹篾就拥有永不腐蛀的坚韧特性,这种竹篾制作出的舒席,与普通竹席相比更加坚韧耐磨,能够使用四十年不腐不折。
“不忘初心,逆风而行”的坚守
但传统技艺的完美承袭在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随着空调的普及,手工席也开始慢慢脱离了市场。据统计,20世纪七八十年代,舒城县有三万人左右从事舒席行业。现在从事的人数也就三百人左右。苏成军:“舒席真的是一门好的手艺,所以我才想把它留下来,更想把它传承下去。”
要想发展舒席就必须要传承,苏成军不拘一格教授学生。他不止步于在学校授课,还免费教授慕名前来的学生,甚至拍摄教学视频,只期望能多一人爱上舒席。
最担心的舒席断代了,像我们这个手艺现在都是,你到我家里去看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年轻人没有。远处的小孩到我家来学,伙食费都是我的。
三十多载,苏成军几近执拗的坚守舒席技艺。“不改初心 ,逆风而行”,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字画类舒席编织领域。虽然世事变迁,但他坚信已历经沧桑的舒席技艺一定可以传承下去。
来源:AHTV第一时间 安徽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