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庙镇 首页
盐城大丰:不同的眼神 共同的守护

季荣在保护区内巡查,窗外是野放的麋鹿。马焘焘摄

“一片蓝蓝的天,一方郁郁的林,浩浩荡荡,大自然慷慨赠予的圣洁而美丽倾心的南黄海湿地……”这是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作家韦江荷为家乡湿地申遗写下的诗句。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人类共同的遗产,需要倍加珍惜;这是国家地理的名片,需要勤加拂拭。申遗成功的背后,是守护共识的逐渐凝聚,是无数人默默的持续付出。日前,记者来到生活着麋鹿和丹顶鹤的大丰黄海湿地,通过三个人的眼睛来观察申遗前后的变与不变,以及感受当地人心中的那份自豪和担当。

保护区巡护员季荣:每天和麋鹿有个“约会”

在大丰黄海湿地上,生活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湿地精灵自由生活在广袤的黄海滩涂,已经基本脱离人为干预,实现自然繁殖、自我生存。自1998年首次野放麋鹿58头,前后已经历6次野放,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野外数量现在已达1350头。

今年48岁的季荣是麋鹿保护区的巡护员,已经在保护区工作了22个年头。1997年,家住大丰草庙镇四灶村的他,听说20里外的麋鹿保护区在招工,他几乎没加思索就报了名。能够每天和这种珍稀动物为伴,他喜欢这个工作。

季荣最先做的是麋鹿饲养员。饲养员是个苦累活,那个年代保护区还没有路,只能穿着靴子,挑着箩筐,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草地上。每天早上5点多,他起床拌料、运料然后送料,定点投喂后还要消毒食盆,并详细记录下每头鹿的采食情况。“很多个夜里,哪怕寒冷的冬夜,我都是整夜不睡,因为麋鹿晚上也要喂食。”他说。

很快,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季荣被调往巡护岗位,主要负责守护麋鹿的安全。一次,一头公鹿的角被尼龙网死死缠住不能自拔,季荣带着长柄勾刀准备割网施救,但公鹿防御性很强,扭来扭去不让人靠近,季荣最后寻到一个办法,从背面悄悄匍匐靠近。麋鹿解脱后狂奔而走,惊动了林间的马蜂,可想而知,季荣成为它们疯狂攻击的对象。

岁月流逝,当年的小伙年近半百,黄海湿地上处处留下了他守护麋鹿的足迹。据了解,季荣累计成功救护野生麋鹿近百头,主要遇到的是麋鹿陷入泥潭、掉进水泥渠、鹿角被缠不能自拔等各种情况。

“截至今年5月,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包括野放的在内达到5016头,占世界麋鹿总数60%,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并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保护区动物专家刘彬说,麋鹿野放是保护区为拯救濒危物种开展的尝试,也是检验湿地生态环境的试金石,野放数量上千头的规模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摄影爱好者李东明:十年如一日拍摄候鸟

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时,李东明激动得热泪盈眶。十年前,他对黄海湿地滩涂鸟类,尤其是极危物种勺嘴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年跟踪关注,他拍摄了大量勺嘴鹬的图片,为勺嘴鹬研究和论证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而他自己,也由一名摄影发烧友变身为《勺嘴鹬在中囯》NGO机构的志愿者。

2010年,李东明第一次拍摄到了勺嘴鹬,“一战成名”后,他成为国内鸟类摄影圈子里的“拍勺王”。这种极罕见的鸟儿,他最多的一次观测到60多只。李东明说,许多勺嘴鹬腿上都有脚环,他的相机拍下了这些“勺子”的环志,通过世界各地的观鸟组织,得以勾勒出勺嘴鹬迁徙的路径。

对李东明而言,拍鸟的经历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有时候却也是对生命的考验,惊险时不时地不期而至。

有一次在野鹿荡拍黑脸琵鹭,险滩和沼泽麋鹿们能很轻松来去,人却不行,李东明跟在黑脸琵鹭后面一不小心陷入了沼泽,淤泥很快从小腿盖过了大腿,越挣扎陷得越深,好在后来有人发现了,在淤泥淹过腰的时候,他抓到了一根棍子,然后昂着头,把身体躺倒在泥泞上,闻讯而来的渔民一起喊着号子才把他拔萝卜一样拔出来。

不止一次,为了拍鸟,李东明深陷泥潭,车子一个月甚至跑到上万公里行程。他镜头下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斑尾塍鹬、白腰杓鹬、翻石鹬、环颈鸻、黑腹滨鹬等。从最初的拍摄和观测,到成为鸟类保护志愿者,拍候鸟的时间越长,李东明越能感受到对候鸟的“国际机场”——沿海滩涂湿地保护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在沿海滩涂湿地管护和生态修复上,大丰持续实施“退渔还湿生境提升模式”,探索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措施,逐渐展现出一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画卷。

为了营造适宜鸟类生存的环境,下坝村村民殷宝生已不在田里使用农药。马焘焘摄

当地村民殷宝生:让丹顶鹤爱上我家田

沿大丰港海堤公路、临海高等级公路、老226省道公路往三龙镇前行,郁郁葱葱,如在画中。下坝村属于丹顶鹤保护区缓冲区,来过的人总会对这里的鸟群印象深刻。清晨伴着鸟语醒来,一抬头就能看见树上高高的鸟窝。田野里,轻易可见丹顶鹤等珍稀鸟类从你面前徜徉而过。

对于眼前人鸟和谐的画面,70岁的村民殷宝生感触颇深。“以前我们看到鸟,都会想办法驱赶,怕他们吃庄稼;现在宁可让鸟吃,也不会给庄稼打农药。”他还说,过去有人捕鸟,鸟儿看见人就躲得远远的;现在大家爱鸟的意识提高了,鸟儿不怕人,就更多地出现在庄稼地四周。

近年来,三龙镇政府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组织编制了《关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南缓冲区环境保护规划》,对南缓冲区三龙境内分步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居民搬迁、人类活动控制等措施,杜绝对南缓冲区造成新的破坏,对已经破坏的区域进行修复,实现种植养殖生态转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三龙镇党委书记韦桂和告诉记者,当地已经形成了“保护环境,爱护珍禽,造福人类”的良好社会氛围,保护环境和珍稀野生动物成了人们的行动自觉。

申遗成功后,容纳的鸟儿将越来越多,人鸟争食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对此,爱鸟护鸟的下坝人自然懂得让步,也会取舍。“我们属于丹顶鹤保护区缓冲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我们有责任保护好鸟类的家园,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下坝村党总支书记肖正福说,鸟生活好了,人也能更好。

从自然环境到居民意识,鸟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这就难怪鸟和人的“安全距离”在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