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 首页
开县搭建亲情平台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3月28日电(通讯员 李成明)近年来,随着开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家乡务工创业,导致大量“三留守”家庭出现,其中留守儿童就有7万多人。据了解,开县高度重视“三留守”工作,将关爱“三留守”作为群团改革的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关爱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一系列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外出务工创业的人员“流”得放心,让留下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也“留”得安心。

“两地书”里体味亲情

“爸爸,我好想你回家与我们团聚,我心里有好多话想跟你说……”“好,爸爸一定抽时间回家看你!”这两封看似朴实却充满浓浓亲情的书信是开县满月乡甘泉村村民李承祥和正在读初中的儿子李荣相互写给对方的。

“我感到内疚,我从来没有这样真正地了解过自己孩子的内心想法。”3月23日,远在上海务工的李承祥在电话中说,他和妻子在儿子上小学时就外出务工,多年难得回家一次,儿子一直由老人看护。这次通过开县妇联开展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李承祥才从儿子的作文中得知儿子的内心想法和对父母的思念。于是,父子两人以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各自的想法和思念。

据开县妇联主席廖莹介绍,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开县妇联合县教委近日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文639篇,其中400多篇来自留守儿童。她们将这些文章梳理后,以书信的方式分别寄给他们在外地务工的父母。

廖莹说,开县作为全市群团改革试点区县之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和破解“三留守”问题,这次开展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只是开县“关爱三留守•共建好家园”工作中的一项内容,还有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爱心结对、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使留守儿童和家长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中体味亲情,融洽感情。

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如何让外出务工人员“流”得“放心”,让“留”在家里的孩子“留”得安心。开县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关爱机制,目前已在全县291所小学、64所初中开展系列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据开县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主任刘业才介绍,以前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监护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失缺的“三失”问题,集中表现心理发展不健全、行为习惯差、学习状况堪忧等。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开县教委在全县学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监护人培训制度、定期亲情交流制度、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等。

刘业才主任说,开县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亮点频现,涌现出了不少颇具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开县大德小学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实行“四个优先”,汉丰二校开展“千名志愿者结对千名留守儿童”爱心活动,温汤井初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班主任做到“五必访”,镇安镇坚持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关爱作为镇里的一项“民心工程”,组织辖区各学校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措施,并为全镇1000多名留守儿童逐一创建“信息档案”。

建立长效关爱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对此,开县结合群团改革,探索出了“党政主导、群团牵头、家庭主责、社会参与、全民关爱”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业、健康等得到有效保障。

发挥党政主导、群团牵头作用,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开县在40个乡镇街道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扶助站,在各中小学、幼儿园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登记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实现与留守儿童关爱扶助站和县教委实时反馈对接,使留守儿童工作做到安全有保、学业有教、亲情有护。

发挥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长效措施。落实教职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每月开展一次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活动;每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专题文体活动,将活动开展情况制成光碟,寄给留守儿童父母。

开县按照“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双方自愿、能力为本”的原则,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联系,实现校内校外无缝对接,校内安排教师志愿者结对联系,校外安排亲戚邻居或基层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实现留守儿童与学校教师、邻居或基层党员干部、父母或监护人互联互通,动态掌握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

如今,开县探索建立的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措施,使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全县7万多留守儿童撑起了“关爱之伞”。

[责任编辑: 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