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街道 首页
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1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11岁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2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24岁时,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有句话说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

有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指出——努力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4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5

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6

一切唯心造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干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


1


干本分事


《围炉夜话》中说:“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世间本分人太少。

做本分人,就要干本分事。既不能胡作为,也不能不作为。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叫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就是说我们做事要有个度,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放弃的要放弃。

人都是不安于现状的。往往手上做着一件事,心里还要想着另外一件事。

总以为当前要做的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唯有心里想的才最适合自己。

殊不知,做好本分事,才是最直接、最靠谱的修行。

王阳明说: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只有经过事的磨炼才能有长进。才能在面临重大挑战时淡定从容、无畏无惧。

王阳明曾在《传习录》中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绝大部分人失败并不是缺乏思考,而是因为顾虑太多,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做好本分事,不推辞、不拖延、不妄求,理想才会有机会变成现实。


  



2

持平常心


作为当朝状元之子,王阳明八岁时过目成诵,十岁时下笔成诗,世人都当他是未来的状元之才。

然而,自二十二岁起,王阳明接连两次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同窗均以落第为耻,王阳明却说:“世人以不第为耻,吾以不第动心为耻。”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份气魄似乎超脱物外,又似乎遥不可及。

王阳明告诉我们,秘诀不过三个字:平常心。

他曾在诗中写道: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得财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忧是平常心;

享誉不骄是平常心;受谤不恼是平常心。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得失,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该努力时竭尽全力,是非成败反倒看得淡些,别为不值得的事钻牛角尖。

在名利场中奔波的现代人,是时候找找自己的“定盘针”了。


  



3


做自在人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生活中,总有人抱怨:压力真大。

似乎人人都受困于日常琐事,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

所谓的自在生活到底是什么,难道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么?

不,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却不能让人清心。

忙起来全身心投入,空闲时才能真正感到放松和快活。

生活中,总有人感叹:活得真累。

事实上,累人的不是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心。

人,一知足就快乐,一简单就幸福。

俗话说得好: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

与其负重前行,不如给心灵减负,让脚步变轻。

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自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灵性觉醒中国梦编辑,排版,整理,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