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发了篇《自媒体有酬征稿启事》到同学群。
几分钟后,洪健同学提醒,把启示改为启事吧。
我这才发现自己又出了错。
忙解释,刚才把文件名中的启示改为启事,忘记改内文标题了。
惭愧,该死的拼音输入法!我说。
又几分钟过去。
芳英同学笑道,我们这边有句话叫做:
屙屎卯出赖地硬。
擦!
又被发现了。
好尴尬啊。
老子习惯性为自己犯错找借口的毛病,又犯了呢。
2
在同学群里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纷纷表态:
很普遍啊,现在的人很少说自己的过失,就算是自己的错也会下意识推给别人。
我就是一个不愿当面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每次被人指出来错误,内心都非常抵触和厌恶,思考都没有思考,先找个借口开脱自己的罪名。
后来被人指出自己有这种习惯,虽嘴上不愿承认,但心理还是开始反省的,自己确实如此。
也开始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3
朋友S给我说起他的经历,挺有意思。
S的前东家是一外包公司。
去年接了一个大活儿,承接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信息部部分项目,跟客户那边的信息部IT人员一起做。
公司派出了很多人赶赴客户处驻点开发。
结果合作得很不顺,客户踢掉了不少不太合格的外包员工。
在公司年终的业务分享会上,把S吓了一跳:
凡是在这家客户麾下工作过的员工,都变成了祥林嫂,拼命控诉客户那边的这问题那问题。
结论就是:项目没做好全因客户太傻X。
S当时真的吓懵逼了。
员工这么数落还可以理解。
重点是带队的项目经理,这样发挥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收住。
而S准备的PPT上,几乎全是在总结客户那边有哪些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东西。
在这种氛围下,吓得S低分贝草草念一下PPT就蒙混过去了。
吓得S年后就离了职。
如何看待习惯找借口的人?
害怕呗,他说。
4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
急于辩解的人,大多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内心。
容易把提醒看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
当被别人指出错误时,会觉得自己被无情贬低。
不能正确评估对方说话的目的。
有可能对方只是客观陈述,希望你可以改善啊。
还有就是,对犯错的恐惧感。
这在中国教育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不喜欢错误,不喜欢犯错误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犯错充满恐惧。
5
有国外生活经历的郭同学说:
我虽不太清楚其他亚洲国家人的行为模式,但是国人和英国人比起来,差别非常大。
英国人是出名的爱说“对不起”。
即便不是他的错,他也会主动对你说sorry。
他在英国工作的时候,一天要从老外那儿无数次听到sorry。
在他看来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没有看重“对不起”这三个字。
6
真的是这样。
国人普遍认为说“对不起”比较重,而羞于说出口。
一般道歉会说“不好意思”。
好多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或者说自信的人,更不愿意说“对不起”。
对认错非常纠结的,往往都是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情结。
在我们看来,“对不起”三个字的发音很费劲。
而sorry似乎说起来很方便啊!
英国是个比较能包容错误的社会,所以让人开口道歉就更容易,而且因为社会重视人们的自我价值,所以人们才更懂得原谅自己。
相比国人,“对不起”包含的沉重,正反映了一个缺乏正确自我评估能力的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才让人条件反射地用不认错来保护所谓自尊。
7
对错是相对的。
有些人总是先找别人的错误,死不承认自己有错(即使自己真的不对)。
先指责别人,心里会觉得其实自己的错会更小一点?
有些人虽然先说别人有错,但最后承认自己做的也不对,先发制人,来实现自我保护。
有些人就很坦然,自己犯了错,勇于承认和承担后果,即使别人也有不对,他也会宽容对待。
当然,如果一个人真的没错,而世人多说他做错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费尽口舌,全世界都不信你。还被说人品不行啊。卵法!
失败的人找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
我说过,习惯性为自己的错找借口是种病。
得治!
好吧,我找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