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头社区 首页
项卫星:婺乡茶人语 茶语寄人生

  记者张苑

  青年是婺乡的一泡茉莉花茶,茶汤清丽,馨香馥郁,却不敌时光的洗礼;中年,茶汤里蘸进了大江南北的烟火气,酵出了人生恢弘与跌宕的气象;步入老年,茶汤沉淀成了一泡普洱,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劈柴、生火、烹茶,待客亦自饮。辗转六十甲子,婺城茶人项卫星秉着一缕茶香,勇闯天涯,书写着自己的茶语人生。

  一份茶情鼓舞四海心

  社会浪潮好比一双无形的大手,翻云覆雨般操纵着金华茶产业的命运,也牵动着金华茶人人生的走向。

  项卫星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安地镇项村。每逢清明谷雨,家里都要采茶炒茶,炒出满屋芬芳,攒在罐子里,足够兑出一整年的清苦与甘甜。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口炒茶锅经由祖祖辈辈传到项卫星手里,会生起不一样的风景。

  起初,项卫星只是带上家中自炒的茶打游击一般拿到码头上卖,在行情好时也给金华茶厂供些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项卫星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小本茶叶生意,补贴家庭日常花销。在这个阶段,金华茉莉花茶经济逐渐风生水起。

  然而,改革之初的经济形态通常敌不过市场的洗礼。金华茉莉花茶销售渠道的短期受阻,引致茉莉鲜花滞销、腐败。大量茉莉花田从此消失。待茉莉花茶销售渠道恢复,花茶价格回升,金华茶商只得远走他乡,寻找花材。

  福州茉莉花遍地丛生,采撷方便,人力与栽培成本低,是个窨香加工的好去处。然而,营商环境的水土不服让金华茶商转战广西横县。在那里,金华茶商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合伙包下当地茶厂全年的加工业务,带着茉莉花茶一路“北漂”,让金华茉莉花茶在北方市场的占比持续走高。

  2000年,项卫星与金华200多户茶商一起进军首都市场。“相对而言,北京的茶市场氛围好,高端客户多,是个做高品位茶的好地方。”项卫星说。在北京市场,项卫星开始琢磨起小众茶,对接上了港澳客商,以一年400担高端茶的稳定销量,逐步打开了自己的高端茶销售渠道。

  一缕茶香铺开致富路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缕茉莉花茶香敲开了一群金华人致富的大门。

  那时,罗店有个金华茉莉花茶厂,安徽师傅来这里教授炒茶工艺。茶厂日日开秤收购现摘茉莉花,大批花农将茉莉鲜花挑到这里卖,附近大小茶厂也来赶集。一时间,罗店成了金华茉莉花交易市场。茉莉花价格持续飙升,进一步引导农民投入搭建大棚,以盆栽形式种植茉莉花。

  作为窨香花材,金华茉莉花有其明显优势。冬日移入大棚御寒,夏季搬到阴凉处避暑,盆栽干湿度可控,花瓣质地厚,花香浓郁。经窨香处理,金华茉莉花茶香味醇厚持久。

  婺州茶商带着茉莉花茶走出金华,来到山东德州,广受好评,年销量达到十几万担。朵朵茉莉花开成了金华人一天天富裕起来的小日子。项卫星正是在这一缕茉莉花茶香里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山东当地水质不好,有咸味,十月后就天寒地冻。当地人习惯抓一大把茉莉花,泡一缸水,围着火炉喝一整天。金华的茉莉花茶一上市,就走进了千家万户。”项卫星说。金华茉莉花茶价廉物美,贸易量很快走到了全国前列。德州还出现了金华茉莉花茶市场。

  项卫星在金华东湄(现金东多湖)设茶厂,每年四五月开始制茶,九月底收工。十几吨的货刚运到山东茶市场,不到中午就能卖完。茶做得快,卖得也快,压到来年三月就会过期,正如来去如水的现金和日子,亦如青年躁动的心绪与思潮。

  一念茶缘引领人生路

  一次突如其来的厄运,让正值事业高峰期的项卫星一跤跌入谷底。一次脊椎囊肿摘除手术,让他从此失去了双腿。三年多的缄默里,他将悲伤酵出了生命的力量与醇香。他在滇南邂逅了普洱,品尝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

  2003年以来,普洱茶价格几度起落,击起千层浪。2007年3月,项卫星与三五好友一同在勐海开设茶厂。3月20多元一公斤的普洱茶原料,5月就飙升至120多元,2008年3月,普洱茶原料一度跌破35元一公斤。极不稳定的市场如浪淘沙一般涤去了攀在浪尖上的弄潮儿,唯留岸边白发渔桥,笑看风雨。

  项卫星就着轮椅,走遍一座座茶山,捉摸着一道道名茶的脾气,结交一位位茶友,在一道、二道、三道的普洱茶品鉴中养出了沉稳安乐的性情。

  在云南,项卫星开始琢磨起普洱茶制作工艺,从生普制饼到熟茶发酵,从原料选择到茶叶拼配,从大众茶到小众茶,从普洱自产自销到品牌代工……他逐渐成了业内闻名的“茶虫”,也在与普洱的较量中发现了新的自己。

  “普洱茶越喝越能觉出它的好。它就像人生一样,一年有一年的滋味,都不一样。茶水的苦涩沉在杯底,灌进喉咙,却溢出回甘来,好比苦尽甘来。年深日久,普洱越陈越香,就好比一个人的一生,总要越活越明白,越来越好。”项卫星说。

(文章转载:婺城新闻网,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发布者,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