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湾镇 首页
清代清水河用水公约石碑藏身农家


清水河,被誉为张家口的“母亲河”,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上游,洋河上的支流。清水河不仅承担着泄洪任务,它还滋养着一方土地上的人。早在古代,清水河上下游的百姓就引水灌溉农田,至今仍有部分沿河土地依靠清水河浇灌。

  在历史上,清水河沿岸农田引水灌溉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有着严格的规制。近日,记者听说经开区姚家房镇东房子村张霓霓家,收藏着一块清代同治四年所立的石碑,石碑记载了清代乾隆年间约定的使用清水河灌溉先后秩序的公约。这块石碑的发现,或将为研究清水河流域农耕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霓霓是一名石雕收藏爱好者,在她家的一块地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各种石雕达千余件,张霓霓将这里称为“东方博物馆”。那块石碑就收藏在这里的一间房子里,也被张霓霓视为“镇馆之宝”。石碑高147厘米,宽64厘米,厚22厘米,正面的碑文清晰可见,碑文为楷书,文字端庄工整,雕工细致。碑文的碑首和左右两边雕有双龙和花卉纹饰,碑底则雕刻着海水纹饰。石碑背面已经被磨平,只在边角处隐约可见刻有文字,可惜其它部位的大部分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根据石碑正面雕刻的“大清同治四年歲次乙丑暮春众堡公和社穀旦立”,可以判断出石碑立于大清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碑文的主要内容是各堡之间约定使用清水河河水灌溉的先后次序。这个公约是在乾隆二十四年约定的,恐有遗失,才“誌之於石以冀永XX朽”。碑文最后提到,“内注乾隆二十年公立合同约据仍交付本沙滩堡渠头王廷枝存藏”,据此猜测,王廷枝存藏的可能是纸质的合同。那么乾隆年间是如何约定用水秩序的呢?碑文中提到,“春水从上而下轮流使水浇地,秋水从下至上轮流使水浇地,但夏日河水涨发各听天命,如有上埧人拦下埧之水或下埧之人搬上埧之水被巡埧人捉住,罚银五十两亦不准渠头受钱卖水,若不法之徒任意横行,各堡公同举约禀公究处,日后有祸同当有福同承。”

  通过碑文推测,当初立此公约,是因通桥河旧有二十四埧,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梁邦富的人,在二十四埧之外又开渠引水,引起各村堡不满,后经过三次控诉,才制止了此事,并规定不许众堡受贿私卖渠路。最后,各堡达成了共同的用水约定。从中可以看出,清水河古时就是沿岸百姓赖以生存浇灌农田的“母亲河”,但曾因管理不善,渠头私卖渠路,导致用水不公,沿河的百姓到官府告发,为了加强管理,官府出面约各堡渠头商议,制定了用水公约。因有了这个公约,后人才有了用水规矩,惠及了两岸百姓。因此,此公约得以被沿用。此碑文内容是“咸丰辛酉科由廪膳生选拔贡生候选補教儒学谕腰站堡程树棠序并书”。

  据张霓霓介绍,2016年,一位朋友告诉她,王安房村一户村民家中有一块石碑,因为知道张霓霓和父亲张万山喜欢收藏石雕,所以将这一信息告诉了她。张霓霓得到消息后,和父亲一起来到该村民家中,发现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石雕,而是一块石碑,石碑正面的文字较清晰,但碑文上有8处很明显的磨损。张霓霓和父亲张万山分析,这块石碑早年时,曾被用来固定磨面打粮食所用,因此留下了这8个损伤。他们赶来时,石碑上落满了灰尘,被扔在院子里任凭风吹雨打。为了保护石碑,不再让石碑上的文字受到破坏,张霓霓花钱将其收购回来。购买回来后,立在了她筹办的“东方博物馆”中,并进行了简单的清理,从此使石碑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张万山对这块碑的碑文进行了研究、补缺、翻译。张万山从碑文中初步推断,清水河在清代称为通桥河。据有关资料显示,明万历年间,由当时镇守张家口的都督梁秀倡导捐资组织修建了一座七孔石桥,张家口众多义民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建成后取名“普渡桥”。因当时河上只有着一座桥,老百姓习惯将其称为通桥,通桥河的名称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桥名,后又更名为大清河、清水河。清水河不仅为沿河两岸众堡的农田灌溉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反映出当时清水河在夏季汛期时,经常发生洪水肆虐的涝情,因此在公约中约定“但夏日河水涨发各听天命”。石碑是从王安房村发现的,为何会流落到王安房村不得而知。但据推测,王安房村位置在清水河中段,各堡头到王安房村商议大小事情最为方便,石碑上的文字说明古时各堡之间对清水河灌溉区域管理的严谨态度。石碑不仅对研究清水河流域农耕文化提供了实物参考,碑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张霓霓说,石碑上雕刻的文字内容提升了石碑的文物价值,她也希望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能从石碑中研究出更多清水河的人文历史,让从古代流淌至今的张家口“母亲河”,不仅滋养这一方土地,也滋养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