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路社区 首页
【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科技助力 山茶香飘大后山——科技特派员朱林飞和他的“塞外山茶”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德胜营村的山沟沟里,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朱林飞培育出的一种“塞外山茶”,让这个曾经闭塞贫穷的小山村近两年内远近闻名。

    朱林飞是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之一,是武川县脱贫攻坚中的优秀代表。他大学毕业后扎根山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黄芩茎叶为原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生产出新型黄芩茶,让传统山茶实现“华丽转身”,摸索出一条大学生创业之路,也为德胜营村民蹚出一条“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2年,朱林飞创办了武川晟源山茶合作社。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一套集山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管理模式。从2014年开始,他的合作社在武川县哈乐镇德胜营村先后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并配套有原料库、生产车间、包装间、化验室、成品存放库等,解决就业人口30名,带动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钻研传统黄芩茶的制作工艺中,朱林飞一边到南方学习制茶工艺,一边走访有经验的老农,最终将传统与现代制茶工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出了新型黄芩茶制作工艺。他现在生产的黄芩茶色泽金黄、口感细腻、茶香四溢,能润肺祛火、降血压,还能安神助眠,是纯绿色的“塞外山茶”。  

    为了保证合作社有充足、合格的加工原料,在原料种植环节,朱林飞邀请相关部门对武川县内适宜种植黄芩的乡镇的水质、土壤等进行了化验,以保证所生产的黄芩是未受任何污染的绿色产品。在此基础上,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委托贫困户按合同种植、土地流转、合作社成员种植等方式,在西乌兰不浪镇、哈乐镇、二份子乡,先后建起3个山茶规模化种植基地,共种植黄芩2000亩,辐射68户贫困人口200多人。合作社提供优质黄芩种苗和全程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按照协议价收购黄芩干、鲜茎叶,为农户提供黄芩根的市场信息,既保证了合作社有充足的合格原料,同时也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从2014年到2017年,合作社每年从种植基地收购黄芩干、鲜茎叶10万多公斤,为种植农户支付原料款60多万元。仅此一项,种植户每户均增收3000元。

    为了扶持更多哈乐镇的贫困户,合作社在日常生产和用工旺季,优先安置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并且以高于市场收购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黄芩。在合作社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的收入,由“合作社分红+工资+种植收益”三部分组成,去年和今年合作社又将哈乐镇18户贫困户纳入了扶持范围。

    怎样提高种植收益一直都是朱林飞思考的问题,他在黄芩的种植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参照南方茶园,将原来的平地种植改为了高垄种植,这样有利于黄芩生长、密植、节水,也便于田间管理,变一年采摘一茬为一年采摘两茬,产量和效益都翻了一番。

    经过几年的不断试验和创新,朱林飞带领合作社先后开发出“纯叶山茶”、“玫瑰山茶”、“百合山茶”、“雪菊山茶”、“沙棘叶茶”等高、中、低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并申请注册了“塞外山茶”商标,办理了QS认证,为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现在,合作社每年加工系列成品黄芩山茶6万公斤,销售额200万元,利润约80万元。目前,“塞外山茶”在武川县和呼和浩特市的代理店共计80多家,并以电商形式销往北京、天津、武汉、黑龙江、张家口、广州、大同等地,为武川县安置200多人就业。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朱林飞也不忘通过采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支付给贫困户土地流转费;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合作社打工;免费为贫困户发放山茶种苗,然后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钱回收山茶原材料的形式对当地贫困户进行帮扶。与此同时,朱林飞连续三年来对丧失劳动力的12户贫困户每年每户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对第五小学的10名贫困学子每年每人500元的助学资助,2017年对全县的环卫工人(都是贫困户工人)给予价值32000元的物品奖励;今年春天为哈乐小学的贫困生给予2000元的学习用品资助。

    2018年,朱林飞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另一条以花茶为主的现代化生产线,生产流程实现全透明化操作。并将厂区周围100多亩山丘地流转到合作社,又为13户贫困户提供了脱贫之路。在谈到下一步的规划和发展时,朱林飞说:“再新建生产线时,我建了一个茶舍,来厂区的人可以现场品尝购买。还建了一个培训室,准备作为将来种植户学习和培训的场所。厂区周围流转回来的100多亩地,也都要种上黄芩。黄芩花开‘蓝格盈盈的’特别好看,到时候,满山遍野的黄芩花开,我们就可以搞乡村旅游、婚纱摄影和黄芩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让贫困户脱贫不是我的目的,带领他们致富才是我的最终目标。”(呼和浩特新闻网记者 张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