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街道 首页
南京城墙得以幸存,多亏了这位南大教授

每一个英雄心中,都有一座不可侵犯的城池。在南京大张旗鼓的拆城运动中,如果没有朱偰先生的挺身而出,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也早就像通济门一样荡然无存了。 20世纪30年代,朱偰 世界第一城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一首童谣唱出了一代代南京人对于城墙的感情。 寓居南京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巧妙地用南京13座城门编了个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 生活在南京的人,几乎没有没听过南京城门的(哪怕是地名),更不可能没路过南京的城墙。自公元1393年全部完工到现在,南京明城墙已傲然挺立了六百余个春秋。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界限、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了一道具备优秀防御功能的军事屏障。 其中,蜿蜒盘桓35.3公里的京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绵延在京城城墙上的“内十三门”由于地处城中,故更为人所熟知。虽然其中的几座城门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也大多改头换面,但不可否认,南京的城墙和城门已经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南京地标。 朱偰镜头下的中华门城堡 朱偰镜头下的神策门(又称和平门,明代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1954——南京明城墙噩梦的开始 新中国的成立仿佛意味着一切需要从零开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依旧低下,物资匮乏。在主政者看来,国内封建主义、国民党势力仍有残留,阻碍国家发展;国际上又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打压……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境地,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而变革似乎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改造百废待兴的城市,是城市建设谋求变革的第一步。 从1950年起,“拆城潮”自北京蔓延开来。一方面,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对铁路、电话、电报、自来水和公共交通的建设,城墙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限于建设水平,“破旧立新”比改造容易得多。由此开始,中国的几大古城:西安、南京、济南……都难逃厄运。 南京的拆城运动是1954年开始的。1954年,南京城墙经过了两个月的暴雨浸泡,连续发生三次坍塌事故,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决定开始拆除明城墙。1956年,南京成立了一个拆城委员会,大规模的城墙拆除开始了,目的是拆下城砖搞城市建设。对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一块城砖可以得一毛钱。令人惋惜的是,那些被无情敲下条石和城砖的古石头城,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东吴和南朝的遗迹。 当年工人们正在搬运从金川门段城墙拆下的城砖 残破的太平门段城墙 南朱北梁——断壁残垣上的文人风骨 在南京大张旗鼓的拆城运动中,如果没有朱偰先生的挺身而出,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也早就像通济门一样荡然无存了。 朱偰先生的父亲是著名史学家朱希祖,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让朱偰对传统文化抱有一腔热忱;从北大政治学系毕业后,朱偰远赴柏林大学学习经济学,漂洋过海的异国熏陶使朱偰对人类文明保持世界文化的眼光。 朱偰与父母姐弟在北海,左三:朱希祖(朱偰之父),左四:朱偰 博士毕业的朱偰回到祖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在此期间,他利用课余的时间,带着相机走遍南京,用镜头记录下古老的文明,并创作了《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两本著作。如今,许多遗迹只能在他的著作中寻觅踪迹。据朱偰的女儿朱元春回忆,1951年9月22日,朱偰正在南京大学给学生上课,中共南京市委派人来说“刘伯承将军、陈毅将军欲一见朱先生”,约定第二天派车来接;见面落座后,刘伯承高兴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书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 朱偰《金陵小品》手稿 1954年,南京拆城运动开始。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赶到现场察看,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此后又四处奔走呼吁,阻止拆城风潮;接着又撰写文章在《新华日报》发表,对主持拆毁明城墙的有关部门提出批评,还电告国家文化部,请求制止南京的拆城风潮。在朱偰的坚持下,中华门和石头城没有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这位出色的经济学家,这样解释自己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使大汉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朱偰先生的勇敢招致了人生巨大的灾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他被撤销一切职务,遭到更大的迫害,于1968年隔离审查的当夜**。 1950年12月26日,朱偰于紫金山 1968年7月15日早晨,人们发现朱偰仰面躺在南京图书馆大门口的水泥地上,没有法医鉴定,就被草草火化。他的遗书写道:“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朱偰先生的幼子朱元曙最理解父亲的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朱偰先生已死正身,为节操自我了断;舍生取义,为城墙不惧冷眼;记事著文,为后人传承文明。可谓兼备德行、功绩和思想于一身。 对于南京城和这座城市的民众乃至所有珍惜文化遗存的人来说,朱偰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城墙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