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街道 首页
隐居南京钟山,刘勰铸就《文心雕龙》

苏·传世名著

1400多年前,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丰碑《文心雕龙》问世,它的作者是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自唐朝至今,誉声盈卷,注家蜂起。鲁迅先生将它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赞誉它“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文心雕龙》全书共10卷,50篇,约37000多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文心雕龙》里面再普通不过的两句话,但是道理太深刻了。像这样的句子在《文心雕龙》中俯拾皆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句讲的是艺术创作的构思,寥寥数语就能将艺术创作前复杂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如此生动、具体。

《文心雕龙》虽然是讲文学的,但也涉及了很多艺术基本理论。如,《文心雕龙》里提到的“情境交融”,正是意象的美学特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的很多思考、论辩都能在《文心雕龙》中找到影子、找到依据。

南京历史学者薛冰记得《文心雕龙书记》一节中经典的一段话:“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薛冰说,笺这种文体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刘勰欣赏富于真情实感的书信,“辞若对面”,好像是两个人促膝对谈,推心置腹。这样的评鉴也被后世奉为圭臬。

而刘勰著写《文心雕龙》的立意,其实一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二是主张实用的朴实文风。这样高深的立意也影响了全世界,目前该书已有韩、日、英、意、德五种文字的译本,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对它做了研究。这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心学”,又称“龙学”。

刘勰(约465—520年),字彦和,东莞莒人,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他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3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佑,寓居定林寺。

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文心雕龙》,成为刘勰在定林寺的最主要事业。关于为什么写作《文心雕龙》,刘勰自己说这起源于他的一个美妙的梦。在《文心雕龙》序中,刘勰说:他30多岁时,曾经有一次梦见自己拿着礼器跟着孔子南行,醒来后他喜不自胜,觉得这是圣人在给他暗示,因此他要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圣人的儒家思想。

在定林寺前后生活了20年左右,刘勰凭借寺内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最终“铸就”了这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红了之后,刘勰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但却颇不得意。于是他决心在定林寺出家,改名叫慧地,剃度后不久便去世了。不过定林寺却因刘勰的学术成就而名垂青史。

“然而学术界也有个很大的争论,这个定林寺到底是刘勰故乡莒县的定林寺,还是南朝建康城钟山的定林寺?”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多位学术专家论证认为,刘勰是“莒人”,但这只能说明他的祖籍;他的祖先四代生活在南朝,说明刘家早就南迁,刘勰只可能出生在南朝,而非当时在北魏控制区内的山东莒县;所以此处的“莒县”,应是东晋时已设的侨地“南徐州莒县”(今江苏镇江)。“身为南梁临川王记室参军的刘勰也不可能赴敌国寺中去抄经、校经、著书、出家。”

此外,与刘勰关系最为密切的定林寺主持僧佑,据记载是在“永明(南齐武帝年号)中,敕入吴”的,他把所获布施“悉以治定林,建扩及修缮诸寺”,并“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也可知僧佑所治之定林寺在吴而不在鲁。因此,《文心雕龙》是一部诞生于江苏的名著,是毫无疑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