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社区 首页
“归国四子”迭代、王菊“反偶像”狂欢,“偶像工业时代”到来了吗?

今年4月,蔡徐坤的全网热议度超过了一线流量明星鹿晗,随后几乎以一人之力碾压了“归国四子”,成为当时最具流量价值的新世代偶像;6月,“菊内人”掀起波澜壮阔的应援热潮,“王菊”这个名字措不及防洗屏了微博与朋友圈……


2018年上半年的两档偶像养成网综让国内的偶像产业迅速进入上升渠道,NINE PERCENT九人出道,王菊以少数派引起圈层狂欢,2005年全民选秀、粉丝狂欢的盛况似乎复苏了,却又在互联网渠道与媒体造势下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势。”

偶像”成为2018年轻群体流行文化的关键词,人数占比仅3.7%的新世代偶像,产生了娱乐圈8.6%的全网讨论量,极速发酵的偶像工业和庞大的粉丝流量,让偶像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但所谓的“偶像工业时代”真的到来了吗?答案是不确定的。

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一是国内练习生数量并不多,“人才荒”。泰洋川禾联合创始人、经纪人赵珊说,“中戏、北影、上戏,但这几个学校基本上已经没人(练习生)可签了。大家再去北舞、舞蹈院校和地方的舞蹈院校。我们也从社交平台上面看了一些新人,真的是一见真人,关了滤镜没法看的。”

二是粉丝经济不可预测的流动性。国内偶像借助互联网渠道,短期内迅速成长,获得大量的曝光与流量,粉丝经济没有经过长期的发酵,在偶像人设出现偏差之后容易产生反弹,偶像生命周期缩短。同时大量的同质化偶像出现,粉丝可选择性多,粉丝黏度并不如想象中高,而最大的问题是,偶像容易在圈层产生声量,但是真正能做到出圈的偶像凤毛麟角。

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艾漫数据总裁曹永寿分享了2018偶像艺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报告,如今年蔡徐坤商业价值排名大幅攀升,5月超越鹿晗并夺魁; 靠网剧收割流量的小生胡一天,在《致我们的单纯小美好》结束后,商业价值持续下滑,5月商业价值排名跌至154。

偶像产业粉丝经济,男女有别

根据艾漫数据发布的行业报告来看,男偶像与女偶像的标准并不相同。粉丝对男性偶像年轻外表、调皮性格更加看重,对女性偶像的实力则要求更高。

同时粉丝中,得年轻女粉者得天下。无论是男性偶像还是女性偶像,女性粉丝毫无疑问是偶像市场的消费主体,来自女性粉丝的声音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性的口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偶像的审美走势和发展前景。其中大数据显示,温和有礼、妆容精致的“小哥哥们”是女性粉丝主体follow男偶像艺人的关键词,代表了时下“花美男”的审美趋势。

麦锐娱乐董事长、CEO王丛透露自己挑选偶像是的标准,第一是才华,才华里面又分为几项,外表、身高、舞蹈能力、唱歌能力、沟通表演能力;第二是欲望,练习生体系比较特别,中间过程特别漫长、特别辛苦,淘汰率特别高,有欲望才能走到最后;第三是人品,人品为偶像的人设提供了保障。


偶像产业经营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更加注重的是粉丝之间和明星之间的互动关系。新一代“追星族” 渴望与偶像互动,并愿意为偶像埋单,95后粉丝群体中有近34%的人对喜欢的明星推荐的东西/内容表示很感兴趣。

“马太效应”在偶像市场凸显, 头部明星对整体偶像市场的带动作用极其明显, 中戏和北影两大王牌艺术院校为演艺圈输送了最多的新鲜血液, 但曾经在影视行业风靡的“偶像+IP”在电影市场屡屡碰壁,偶像公开恋情事件则会引发大规模脱粉行动。

偶像是“贩卖梦想的人”

艾漫数据显示,32.1%的偶像艺人以影视作为出道的渠道,31.1%则是以各大选秀节目走进大众视野,直接出唱片或单曲的艺人占比21.1%,目前在《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两档综艺的刺激下,以演员身份、节目选手身份出道是当下偶像出道方式的主流。

练习生制度在素人向明星转换前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有效提高了造星的实际效率,缩短了偶像的成名路径,如蔡徐坤仅仅通过《偶像练习生》一档综艺的时间就迅速提升了流量和曝光度,成为现象级的偶像。

同时偶像背后的经纪公司迅速增加,偶像造星公司新企林立,发展模式更多元化,造星和运营环节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传统经纪团队也纷纷成立专门培养偶像艺人的公司,布局偶像产业链条,偶像产业慢慢展现商业雏形。

艾漫数据显示,在两档偶像养成综艺中,香蕉、乐华、麦锐和辰星为偶练输送最多练习生,如《偶像练习生》中来自偶像造星工厂模式经纪公司的练习生为节目主要参赛者,国内男偶像练习生机构目前还较少,偶练中有8名参赛者为个人练习生。

101的参赛公司数量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101中练习生的经纪公司不再局限于传统艺人经纪公司,酷狗旗下的齐鼓文化、SDT舞社旗下的SDT娱乐、欢聚时代等公司也选送不少练习生参赛。

王丛表示,偶像是“梦想的映射、人生的共享”,而这也意味着每个人心目中偶像的标准其实并不一样。

《创造101》王菊的出位就出人意料,她本身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泯然于众人,思想独立,有态度但并不锋利,“从我的角度来说,确实王菊是一个特别特别的例子,可能她是一个反偶像偶像。” 英模文化总裁郑屹说。

“我觉得互联网已经把人分成了很多圈层,我们也可以说是流量偶像、圈层偶像。这个圈层,比如说打吃鸡的人,就是这波人,未来围绕吃鸡做一个女团。现在王菊的圈层我认为是一帮原来不追星的一帮人,沉默的一帮。也许他们原来觉得网红素质不高,这个偶像觉得不行。这些人以我们的了解年龄层相对较高,而且很多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娱乐行业、传媒行业、广告创意行业,这些人平时是看不起别人的。突然之间来了这样一个人,觉得这就是我,所以现在越来越圈层化。”

但无论是哪种偶像,他们都是粉丝内心的一种感情投射,投射具象化之后就成为偶像的“人设”,偶像人设满足粉丝的梦,需要具备强烈的个人特色和个人符号。“虽然颜值可以决定第一印象,但对谈五句之后,就要看人格魅力和性格了。”而一旦人设崩塌,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噬效果。

“人品是我们考核的第一个标准。我觉得但凡发生解约官司一定是双方都会有问题。主要考虑人品,因为我觉得人品不够好,人设容易崩塌。”赵珊强调。

偶像工业化是娱乐产业新的增量,它具备广大的红海。辰海资本合伙人、著名投资人陈悦天分析:“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市场大,同样的模式从日韩搬到中国,日本AKB一年投票240几万,去年SNH已经超过它了。所以同样的商业模式在日韩搬中国,肯定是中国更大的。日本三大经纪公司,SM、YG、JYP三家市值是50亿人民币、40亿人民币、30亿人民币,如果能够做成这三家,少说在中国一定是一家独角兽公司,十亿美元以上。现在普遍意义上面在融资的公司三亿人民币吧,就是真的能够投准,中间期待十倍、二十倍的回报。有幸投中这个领域的B站,那是几十亿美元的公司。”

而资本热度、流量泡沫之夏,这个时代到底能留下哪些偶像,谁能真正成为文化符号,似乎谁都不能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