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店社区 首页
河南省光山县方言中的字 年青人知多少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与湖北接界。在1932年之前,新县90%的区域也是光山县的一部分。在中国方言划分上,将光山划为中原官话区信蚌片。但光山县境内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讲的是江淮官话。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上图:河南省方言地图

2015年年底,同学李祚新推荐我加入《两岸文化大探索》摄制组。我的申请得到中国华艺石永奇总经理和台湾有道传媒李筱萍董事长的许可,2015年10月19日至2016年1月12日,有幸作为摄制组一员,走访北京、河南、江苏、江西三省一市,拍摄点近40处,访谈50余人,亲眼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曾撰写小诗数段,抒发内心体会到的震撼。

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内看到司母戊鼎等大大小小的鼎时,李筱萍董事长说,鼎就是殷商时期煮制食物的锅。而客家话里的锅就读作“diang”,大概就是指这鼎。客家人从中原迁出后,保存古代的语音、词汇、生活习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的家乡,河南南部山区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区域内的方言中有没有可能也有这样的字或词呢?

上图:树橷子

我还真找到不少。比如说少年时上山挖树橷子。这个“橷”字,dōu,读作都,意思是树的根部。读音是对的,意义也是对的!而在这之前,我把“树橷子”写成“树墩子”,我以为是我们的方言土里土气,读音跟普通话不同所致。脚后跟,我们叫“脚橷子”。读过几篇关于光山县方言的学术论文后,发现那些作者们也作如是观。很多对应的汉字明明就存在,他们却以为没有,用个稀奇古怪的音标标出来就算完事。专业人员忽略古老的江淮官话的活样本,就太不应该了!

光山人把字的读音读得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总是如此。再比如,在我们光山县,说推的时候,总是用“㧐”字来代替。这个“㧐”字,sǒng,读作怂。据《康熙字典》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推也。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

上图:挑草蘣

在光山县,收割水稻时,会把割倒的水稻捆成“草蘣”,挑到稻场里去脱粒。挑“草蘣”的工具不是扁担,是“棇担”。棇,读音为cōng,棇担的两头是金属的,尖尖的,便于扎起“草蘣”。这个字的读音是与我们方言相符,意义与相同。

在殷墟博物馆,我看到商朝的陶制下水管,甚至还有个是三通管。我想起我们的水塘,每口水塘都有高、低两个水位用来放水的管道,我们称之为“塘甊”。没错,这个“甊”字,我以为是我们方言里的专有词,并没有这样的字存在。然而查阅字典后,我还发现了它,这个字的读音是lǒu。根据偏旁部首可知,就是一种陶器。我们的“塘甊”是陶器圆筒,一节一节的,埋在水塘埂下,平时用石块和泥沙堵起来,要放水的时候,就把石块和泥沙挖开。

我们的小村在大别山区,一道道山谷都被开辟成梯田,一直连通到下面的河流。我们就把山谷称为“涌”,读音是chōng,河汊的意思。广州就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如棠涌、东濠涌等。而我之前把村里地名中的“涌”字误写为“冲”字。

去山上收集落叶松的松针和枯叶,带回家去带柴火,当作做饭的燃料,我们说去山上“哈柴火”。有没有个这个动词“哈”呢?我查来查去,只有“扖”字最接近。 都说是日本汉字,读音是hɑ me ru;还有的人说这个字的中国读音为rù。我觉得这个字就是我们方言里所指的,用筢子或手指张开成筢子状来回梳理的动作,读音就是ha。扖松毛,就是用竹筢子把掉到地上的松树针叶收集起来,装进竹箢箕里,带回家。除了对松毛要“扖”之外,我们还有“扖面籽”——一做一种面疙瘩汤,或者把晾晒在地上的麦子或稻谷“扖一扖”,也是用筢子把麦子或稻谷翻弄翻弄。你要是不小心把挂面或粉条之类的东西散落一地,肯定有人会叫你“把挂面/粉条扖起来”。

红白喜事,要招待很多客人,摆开十张桌,八仙桌嘛,就严格控制每桌只能坐8个人,坐不下。怎么办?那就分批吃饭。这第一批、第二批,就被称为“第一垡”、“第二垡”。为什么是这个“垡”字?因为读音相同,读fá;还因为这个字就可以作量词,相当于次、番的意思。读音相同,意思相同。

过年到亲戚家,吃正餐前还会先吃一点儿小吃,往往是一碗糍粑,或者荷包蛋,或者挂面,或者饺子之类的。叫做“过腶”。为什么是“腶”?读音相近,腶,拼音duàn。我们读成儿化音daner,像“蛋儿”;意义是剁碎的肉,精美的肉食,意义也相近。

上图:母水牛,水沙子

让我自豪的是,我知道“沙牛”(上沙下牛)字的确切含义。在《康熙字典》上,只说这个字是牛的名称。我们把公水牛叫“水牯子”,把母水牛叫“水(沙牛)子”。那么,“沙牛”(上沙下牛)就是母水牛的意思。

小村里,房屋挤在一起盖,家家户户都有院子,院门外的公共空地就是“蒙合”,很可能就是“门阖”。我们的方言里,“门”在“门塘”等少数几个语境下读成“蒙”。

还有不好下结论的词,如鸡窝,我们方言里读作“鸡畴子”,chōu 音。但实际上可能是“鸡犨子”,也可能是“箕畴子”,还有可能是“鸡雦子”。

发现这些有什么用呢?我承认,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是我们家乡的一员,你会感到自豪。你会觉得,我们的语言中,还有那么一部分很古老的东西,大概是古老的江淮官话的鲜活遗存,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最后,我反思,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些字呢?以前,我总认为我家乡的方言太土,太小众,一些字词的读音或用法只是民间才有。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的错误判断。如今,面临西方的指责或排名,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点自信呢?西方大学排名,我们的大学排名低,数量少,一部分人恐慌了,纷纷撰文指责。这样的事例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

所以,发现我们光山方言中这些古老的汉字的意义在于,我们找回了自信。

现在我找到的字列表如下:

01. 扖,拼音,ha,读音哈。扖松毛、扖面籽、扖柴火。

02. 沙牛(上沙下牛),拼音sha,读音沙。水(沙牛)子,母水牛。

03. 橷,拼音dōu,读音都,树橷子,意思是树根。

04. 甊,拼音lǒu,读音楼。塘甊,陶制的水塘出水管道。

05. 筢,拼音pá,读音爬。筢子,搂柴草的竹制器具。

06. 㧐,拼音sǒng,读音耸。别㧐他!别推他的意思。

07. 薅,拼音hāo,读音蒿。薅秧,为秧苗除草。薅地,在地里除草。

09. 涌,拼音chōng,读音冲。河汊的意思。

10. 棇,拼音cōng,读音聪。棇担,两头装着铁尖的家具。

11. 垡,拼音fá,读音乏。流水席中的次序。昨天赶喜子人太多,我第5垡才吃上饭。

12. 腶,拼音duàn,读音断。过腶,正餐前的小吃。

13. 凼,拼音dàng,读音荡。水凼,水坑;火凼,为取暖在屋里的地上生起的火塘;粪凼,粪坑;石窝凼,开山取石挖出来的坑。

14. 碌乱,拼音lù luàn。乱讲话,吵闹。

15. 犨,拼音chōu,读音愁。鸡犨子、箕畴子、鸡畴子,鸡窝。

16. 阖,拼音hé,读音合。门阖,光山方言里读成“蒙霍”,门前的公共空地。

17. 谑,拼音xuè,读音泻。你真谑!你的真放荡。

18. 蘣,拼音tǒu,读音头。草蘣。割下来的水稻,未脱粒。另读作痛,好看,有气质的意思。你长得几蘣人啰!讽刺话,意思是你以为你长得多好看啊!

19. 跍,拼音kū,读音哭。蹲的意思。他端着饭碗,跍在门口吃。

20. 杗,拼音máng,读音忙。字典意思,房屋的大梁: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光山方言中,杗槌,是洗衣服用的捣衣槌。

21. 檠,拼音qíng,读音情。灯檠,放灯的台架。

22. (足姜)(足察),即“足”和“姜”写成一个字;“足”和“察”写成一个字。见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第178页“慢道”条。光山把台阶称为(足姜)(足察)子或者是“礓碴子”。

23. 茓,拼音xué,读音穴。光山方言读斜。茓子,囤粮食用的狭而长的席。通常是用秫秸或芦苇的篾儿编成的。

24. 苭,拼音yǎo,读音咬。方言读音要。苭草长得很高的样子。草苭子,用稻草搓绕成的粗绳子。

25. 胙,拼音zuò,读音坐。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猜测胙肉就是光山人说的“炸肉”,农村摆酒席时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跟现在大家说的粉蒸肉差不多。

26. 馃,拼音guǒ,读音果。油馃子,就是油条,广东人叫油炸鬼。

27. 啩,拼音guà。光山方言读音严重儿化,第三声。搭啩儿,搭话。28. 馓(糤)子,拼音sǎn。一种油炸食物。

上图:馓子

以上是我在河南省光山县马畈乡南部的方言中找出来的古汉字。值得注意的是,马畈乡北部讲语很接近北方方言。东北部如文殊等地的读音及用词又有所不同。列举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研究光山方言的时候,不要只盯住读音,还要适当地关注一下古汉字。


内容来源于百家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