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中医梦的杏林传人
——记中医一路联盟发起人、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医联盟委员会主任、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张文岁
文:淡雅东东(张奕)
不同的人生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梦想,意念力是生命的源泉,是推动思想奔跑的动力,而目标则是意念力的导向。心是一条河承载着我们一生的苦和乐,期待在心里萌生着自己的梦,日子是孕育成功的历练,坚持就始终站在成功的阶梯之上。中医一路联盟发起人、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医联盟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张文岁就是这样一位怀着传承中医梦起飞的杏林学子。

张文岁出身寒门,经过中医大学以及研究生班进修提升,加上从事中医临床12年经验,令他在生活的感悟中萌生了目标,经过三十多年人生熏陶和勤奋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中医真正的传人,由懵懂的少年到杏林学子,他寻师访友,交流和调研中医课题,同时寻根传脉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把流失已久的祖方、秘方从民间找回,经过多年全国各地的民间医术交流,成为传承中医梦的号召人和领军人,在中医一路联盟中高举中医人共同的梦想旗帜迎接中医春天。
一、降临人生的传承使命
1977年9月张文岁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的一个客家农民家庭,父母朴实为人的性格成为他成长的第一榜样,让他懂得了人生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过上好日子。他兄弟三人,姊妹七人,家庭生活极其艰苦,父母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祖业,抱着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总想多生几个男孩。张文岁童年开始就跟随妈妈采药治病,妈妈给他灌输的治病知识在他心中形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传脉,这为他展现了一个遥远的传承中医梦想。
福建漳州诏安的客家人,族谱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经客家宗亲组织和文化部共同考证,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客家人至今仍然保存着很多祖上留下的中药方子和单方的功效笔抄本。张文岁的爷爷总是把很多方子和中药的用法记载下来,也写了很多地方文化的书,比如当地的祭拜祝文,一些祝由术,在当地建寺庙,大约从1960年就帮助很多老百姓治病算是当地的名人了。
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客家医药文化,随福建客家人向外拓展的脚步,而传播到台湾地区、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当前海内外客家人交流的重要纽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情。因此,弘扬福建客家中医药文化,加强其整理与研究,对保留根脉以及进一步促进与丰富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福建客家医药文化既保留了中原古风,又吸收了当地民间中医和养生之精华,是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没有进行很好地系统整理和研究,零零散散,长期发展缓慢,客家医药文化初起是显见于唐代中叶,因为在此之前,人口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所以传承稀少,一直到没有被中医重视。在客家医药文化环境熏陶和培育下成人的张文岁正是顺应环境应运而生的客家医药血脉传人。
早期北大高材生、中医世家传人、
生物学家段存礼教授(左)和张文岁(右)
二、立誓寒门勤奋的初衷
张文岁家十个兄弟姐妹,三男七女,家里生活极其简单和清贫,客家人在长期艰苦的生活里久病成医,只要家里人生病,母亲就用客家中草药土方子为其治病,在张文岁眼里妈妈简直就是个神人。他自幼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妈妈讲她治病救人的经过和病例,母亲手里转危为安的方剂、彻底痊愈各种重病的方法,比如肾衰竭、白血病等奇迹在妈妈病例出现时,张文岁总是带着敬佩和羡慕的心情沉浸于中医的知识海洋。耳濡目染亲临现场的临床经验和验方处理为他后来从医奠定了很深的天赋。后来他又拜了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民医为师,从而也学会了很多病症的辨证论治,站在民间中医不同治病方法的角度,验证着自我创新发展的新思维。从1980年起他就一直为很多当地百姓治病,很多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病人,他都是用祖方给病人治疗痊愈的,见证奇迹长大的张文岁下定了决心,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张文岁从小学就开始看中医书,因家庭困难无法买书,于是他就动起脑筋,乡下学校没有小卖部,同学们的零食无法解决,他就以批发价格买团购,把瓜子、冰棒、糖果分一年四季的不同,先后卖给同学。为此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称他是好班长,同学的贴心人。而张文岁就这样靠着兼职批发产品不仅把自己的学杂费交了,还把自己想买的中医书也买了。到了初中时期就干脆自己搞了个加工厂,招聘了13名员工,当时月收入净赚800多元,那时在厦门一个工厂收益比较好的工资也就200元,他工厂的员工月收入最高时达350,在90年代比较其他同行应算是励志的小土豪了

因为当时收入比较可观,赚来的钱除了买武侠小说,就是收藏中医书本,甚至还搞起了中医研制自己的方子,为了学更多的中医知识,他边自学边忙着发展工厂,当时学校校长和老师多次做工作,让他继续读高中,不愿放弃这位班干部和三好生,但为了给家庭贴补生活,张文岁还是选择了离校,全身投入工厂。他的决定很果断,他知道要想实现中医梦,必须先把学费挣出来,那样才可以读中医大学和更高的学校。他每天下班按部就班地埋头于中医学习,他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三、践行中医大梦的调研
张文岁2003年毕业于浙江省阳光中等专业学院中药学专业,2008年再读郑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2010年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进修研究生班,师从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郑沙盟教授。他每做一件事情都很执着,一门心思地赚钱,又一条路埋头行医,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他最终得到了郑沙盟教授的亲传,是郑教授点开了他的悟性,让他懂得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郑教授不轻易给病人手术的责任感教会了张文岁严谨从医,仁心关爱。
从业十几年来遇到过很多病人,也见证过很多奇迹,尤其是很多看似很复杂的病,被医院诊断需要手术的疾病,他都会学着恩师郑沙盟教授那样,告知病人不需要手术,吃些中药就好了,这也是张文岁感觉最为幸运之处,良师和严师才可以出高徒,所以他严遵师训,从不马虎,生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他本着大道至简这个道理给病人看病,少花钱,治大病。当看不起病的穷人找到他时,他先临床,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才引荐郑教授解决,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比治疗方法,进行反思。老师不仅仅给了他医术,并同时给了他一生取之不尽的医德。每每收到乡亲们的感谢信时,张文岁对中医的那种热爱就更加言不由衷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精神上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懂得了医者高在医术之外,被他接济的病人不计其数。
张文岁这段院校学习的经历非常不易,所以他倍感珍惜,甚至在毕业以后,他都把注意点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上,为了更好地临床,他开始走访民间,拜师学艺,博采众长,先后拜了25位民间名医为师,也传承了25个传脉,他要让自己见多识广,有所发挥。
如今他已经从事中医临床12年了,擅长白血病、顽固性失眠、高血压、甲减、肿瘤、肠胃病等,尤其对高血压、甲减、白血病、有独特见解、临床疗效确切、治愈率92%
张文岁(右)和兼乡土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左)
四、站在巨人肩膀上起飞
经过12年的风风雨雨,张文岁无论是医术还是管理经验、组织能力都已经趋于成熟,他先后兼职出任了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医联盟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众多的交流和任职中,令张文岁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医发展缓慢的问题,中医严重地停滞和蜕变令人担忧,他开始把注意点关注癌症、中风偏瘫、糖尿病等各种年轻化疾病,一人得病全家遭殃,家破人亡 白发送黑发……这些字眼总是挥之不去,如此下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走向危机,这些问题都发人深省。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张文岁在微信创建医疗养生普及群连锁群,通过连锁群在网上为网友宣传中医,普及中医养生知识,让更多老百姓了解中医懂得中医,宣传中医对养生治未病的知识,希望更多人不得病少得病,提醒大家一旦得病记得结合中医治疗。同时帮助很多患者找相应的医院、医生,有时还要帮助病人把关方子,当好病人的参谋……很多中医人也自发地加入援助队伍,一时间全国成立了一支网上民间公益救助队。挖掘出了很多民间奇特传神的中医治疗方法,不仅快,还疗效好,真正做到了少钱快看病的效果。张文岁这个时候就想起了医院,更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这些够得上国际水准的治疗方法不能再等了,中医不能再边缘化了,一个联盟的大胆思路出现脑海,有这么多民间中医心怀国家民族,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没有让他们放弃传承,并且得以划时代发展,在他们话里经常出现同样的内容:中医是我们祖国的家传宝贝,中医不能输,中药不能输,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些中医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更多的中医无证从医,为了守住这块阵地近乎穷困潦倒,他们都是时间淘出金子,熠熠生辉,他们沿袭着中医古训的品德,一代一代默默付出努力,传承着中医传脉。
张文岁(右)和导师郑沙盟(左)
记得2010年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访问中参观中医孔子学院时曾指出:“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中医学这么全方位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今天国家提倡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发掘中医保护中医。并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中医是不可或缺的,用好我们祖国瑰宝普惠天下苍生。作为中医人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欢欣与鼓舞。合力就是合脉,而合脉就是让所有的中医人以汇聚一体的联盟形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为了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张文岁率先通过全国的公益群提出倡议——建立中医一路联盟。
张文岁(右)和吉林中西医医师陈吉香(左)
五、凝聚合力众筹传承联盟
经过十多年的调研和考察,以及全国各地成立中医一路联盟会议的落地,中医一路联盟总部于2017年11月26日,由张文岁牵头和倡议的一路联盟在全国各省分组的积极努力和共同筹备下,终于迎来了落地会议,揭开了凝聚中医合力发展的序幕,在会上宣布了中医一路联盟总公司正式注册,公共网络《首涵上海科技网络平台》对接万众消费金融平台通过银联直接进行支付结算,中医一路联盟部分项目正式运营。同时成立中医一路联盟首涵中医药研究院,作为联盟人才技术集中科研的平台。首家养生理疗旗舰店“经乐堂”在上海市中心落地。一路联盟团队自己的自媒体工作室“国粹达人”直播室正式成立。对于中医的普查和考核资料备案工作也在如期正常进行。为下一步国家对中医考核拿证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同时会议邀请了中华宋庆铃博爱国家养生机构,以及聘请了律师,并计划设立一路联盟自己的党支部。放飞中医梦的杏林学子终于在起步的一刻高举团结的旗帜,建立了中医人自己的队伍,让民间中医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为传承中医事业合力打造,共同推进,迅速发展。
中医一路联盟会议后,全国各省组长积极响应,竞相开展中医交流活动,山东、河南等地区还开展了中医比武活动,先后推出了中医高手比赛冠亚军。
张文岁(右)和火针治疗癌症第一人湖南唐汇友(左)
放飞中医梦的杏林传人张文岁日前已经组织中医一路联盟展开中医普查工作,同时向全国人民提出倡议,成立民间中医管理委员会,专业人做专业事,最大发挥中医一路联盟的最大作用,让中医事业加速发展,如果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之路,那么中医梦则是国泰民安必经之路,中医人只有团结才会实现中医梦。
2018年2月7日下午三点,思宇书画院陈思宇院长携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医联盟委员会主任张文张主任,中医一路联盟河南工作组代表张迦铭,一行三人来到河南省云洋网络有限公司考察“首个云平台”项目,公司王总表示热烈欢迎并热情招待,并针对“首个云平台项目”的运营模式、系统的功能以及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
谈话中王总提到“首个云平台”项目是由北京鸿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中国云部分由60000个区域门户云平台组成,按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区域站点有中国站1个,省站34个,地站333个,市县站2861个,乡镇站56636个,在全国建造平台近60000个互联互通的区域平台。每个平台上设有100个行业,形成600万个互联互通的行业网站,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搭建了稳定的框架。
谈话结束时两位张总对“首个云平台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表示首个云平台的技术支撑决定了这是一个颠覆传统互联网的好项目,是中国自主研发能的民族品牌,并提出进一步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