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坊村 首页
扶好“饭碗”助脱贫——分宜县洞村乡程家坊村就业扶贫纪实

      冬日里,艳阳高照,正是蘑菇生长的好季节。

      1月11日,在分宜县洞村乡程家坊村的蘑菇种植基地内,年近五旬的村民程小军正在蘑菇种植大棚内劳作。

      “去年10月起,我被村委安排到基地打工,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加上我老婆也在基地里面打临工,一年可以拿到5000元的工钱。我们夫妻加起来,光在基地里面做事每年就可以赚到4万余元的收入,去年我们光荣地实现了脱贫摘‘帽’,这得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啊!”程小军放下手头的活,跟记者掐指一算。

      站在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市委办干部敖坤接过话茬:“扶贫先扶志,扶好‘饭碗’能助贫困群众快速有效脱贫。驻村各扶贫单位在主抓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的同时,着力通过就业扶贫,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打工助我率先脱贫”

      对于三年前的生活,程小军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字——苦。

      程小军和妻子钟祖红都身患残疾,膝下育有一子,如今已成年。因伤残,夫妻俩早年前出外打工,无人愿意接收,一度意志消沉,只能靠帮人打打临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因无稳定收入来源,一家人生活陷入贫困之中,无法自拔。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程小军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市投控集团扶贫干部与其结为扶贫对子后,经常到程小军家中走访,不仅从生活上关心帮扶,还与之促膝谈心,帮助其解除思想上的后顾之忧,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程家坊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86人,是省级贫困村。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气候的优势,2015年,村委开辟了126亩翠冠梨种植基地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和支柱产业,以“产业+承包方+农户”经营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翠冠梨种植基地建成后,村委安排程小军在基地做事。面对难得的机遇,程小军十分珍惜。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基地上埋肥、浇水、除草,忙得不亦乐乎。待基地生产种植相对稳定后,程小军又被扶贫干部介绍至乡内某养鸭场帮人养鸭。

      去年10月,驻村帮扶单位自筹资金30万元,引入新余市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蘑菇种植项目进村开展产业扶贫。见程小军勤劳肯干,村委介绍其进入蘑菇基地干活,每个月收入高达3000元。同时,程的妻子钟祖红也被安排进入基地打临工,按每小时7元的工钱、一年大概工作五个月计算,她在基地打工的年收入预计可达5000元。

      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个曾经沉沦的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摘除了省级贫困户的“帽子”。“这里上班不累,离家近,收入还稳定。我能率先脱贫,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无私帮助。”程小军说。

      扶贫先扶“饭碗”

      精准扶贫,需精准施策。驻程家坊村扶贫工作队和各扶贫单位按照“一人一户,一户一策”要求,精准发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扶贫产业解决一批、因人施策介绍一批等方式,面向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开展就业扶贫,取得不错的效果。

      据敖坤介绍,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当地村委,为3名贫困对象分别安排村保洁员、图书室管理员、村颐养之家送餐员3个公益性岗位,3人的月工资性收入平均可达600元。该村引进的蔬菜种植大棚基地、翠冠梨种植基地和蘑菇种植基地分别固定安排解决贫困群众在基地内就业1、2、4人,在生产销售旺季可安排贫困人员临时性就业多达三四十人。此外,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在介绍安排贫困人员就业时,因人而异,因人施策,达到贫困人员能安心、稳定就业的良好效果。

      程家坊村贫困群众晏菊香是一位苦命的女人。几年前,她曾患胆囊炎,做过胆囊手术。2016年,其丈夫患癌症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与她相依为命。因为两个孩子年幼需要人照料,晏菊香既无暇操持家里的农活,也无法带着孩子出外打工。为了解决她的就业问题,扶贫干部联系洞村乡某私立幼儿园负责人,帮其找到一份保育员的工作,加上政府的政策性补助,晏菊香每月可从这份工作中领到1700元的薪水。“这份工作,既解决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吃饭问题,又帮助我解决了带小孩的难题,免除我的后顾之忧,我真的很满意。”晏菊香说。

      【群众感言】
      脱贫攻坚,光靠党的好政策和干部帮扶还不够。要脱贫,还要靠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要过上幸福生活,还需我们自己打拼。——程小军
      【记者手记】
      扶贫必须先扶志,这是脱贫的根本。
      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程小军和晏菊香的故事很有说服力。
      从目前的扶贫实践来看,单纯依赖救济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对脱贫攻坚造成了一定困扰。对于贫困群众,要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因人施策,因类施策。
      在实际扶贫工作当中,对因病、因残、家中无劳动力致贫的和五保户,需要扶持做大村集体经济,强力托底扶贫。对有劳动力但找不准脱贫方向的,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脱贫思路,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结合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量身定制扶贫措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文章来源:新余日报 记者 王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