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边社区 首页
杨先让:的确是说不完的徐悲鸿

    民国时期的徐悲鸿。资料图片

    传记作品《徐悲鸿》的内文。该书由杨先让著,意在为徐悲鸿“正名”,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南都讯 记者黄茜发自北京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人物,他创立的“徐蒋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数代画坛后人。由徐悲鸿的学生、原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杨先让执笔的传记作品《徐悲鸿》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新书发布会于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87岁高龄的杨先让表示,徐悲鸿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是可圈可点,坦坦荡荡的。悲鸿学画,想的一直是国家,是中国美术的出路。

    为正面回击对徐悲鸿的批评而作

    杨先让只在徐悲鸿生命的最后五年受过亲炙,算是徐老院长的第三、四代学生。提到撰写《徐悲鸿》的缘由,杨先让表示,徐悲鸿原本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山立派者,可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新一代的年轻学生里,泛起一股重新评价徐悲鸿的风潮。

    “当时海外和国内少数美术理论家、画家,集中指责徐悲鸿在20年代没有从欧洲引进现代派艺术,而是将西方即将‘落伍’的写实主义引进到了中国,使中国的美术步伐落后世界潮流半个世纪之久。”杨先让讶异地看到,那个曾爱国救国、奔走呼号的徐悲鸿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美术事业上的“历史罪人”。

    1999年春天,杨先让做了一次题为“徐悲鸿的才情与际遇”的演讲,受到师长和友人鼓励,开始动手为徐悲鸿作传。2000年底,70高龄的他在美国休斯敦完成该书,并以《徐悲鸿的艺术历程》为名,在纽约《侨报》上连载。对杨先让而言,这次写作“就是一种情感宣泄,像我的长篇专题发言。”

    文章刊出获得国内美术界的热烈反响。郁风和黄苗子给杨先让去信说:“……文字写得细致真实,应是徐悲鸿传中的首选。”杨先让的老师冯法祀说:“杨先让你立了大功了。徐悲鸿学生不少,而这本书由你写了出来,写得好!”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更是赞誉道:“你写的徐悲鸿我看了三遍,一遍比一遍好。”

    再审视、再认识这位艺术大师

    “我写的这本书,既不是传记也不是评论,更不是小说,我不知道它应该归属哪一类,但我相信它真实、客观。”杨先让在《徐悲鸿》一书2000年首版后记里写道。“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与徐悲鸿之间已经相隔了如此的长年月长时间、长距离长空间,因为我们有了再审视、再认识这位大师的良好条件。”

    在书里,杨先让以学生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同时,书中还披露了徐悲鸿与蒋碧薇、廖静文的爱情,与孙多慈暧昧不清的师生情谊等等,通过大量的访谈材料,展现出悲鸿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

    《徐悲鸿》一书已是第三次再版,每次再版杨先让都会增补新的材料和细节。他感慨越往下写,越觉得徐悲鸿的故事曲折跌宕,难以穷尽,“的确是说不完的徐悲鸿。”

    “他短暂的一生所经历的人与事,太丰富。很多事我至今也不可能知晓。比如他与郑锦、杨仲子、吕凤子、邵逸夫、林语堂、李时霖等人的交往,以及1935年他来北平为傅增湘作像,为何下榻在蒋梦麟家中,与蒋是何关系,尤其与蒋彝的友谊。”

    杨先让还提到,当年徐悲鸿受到新一代批评家、画家攻击的时候,徐悲鸿遗孀廖静文曾向文化部提出要去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为她日后写作《徐悲鸿一生》做准备。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和小女儿芳芳,亦终身宣扬父亲的艺术事业。因为在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就是一道门槛,一个里程碑,一个不可超越的存在。“中国出一个徐悲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应该去珍视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说他。”杨先让表示。

    杨先让率领考察队伍14次出入黄河流域考察民风、民俗、民艺而撰著的作品《黄河十四走》与《徐悲鸿》一书同期发布。

来源:南方都市报

选文:承石小编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