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社区 首页
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0位师生 15年后鹤壁再聚首

核心提示:2002年夏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1名师生走进浚县白寺乡东尚庄村,与村民一道将失修水坝修好。今年7月22日,当年参与整修水坝的师生再次来到东尚庄村,受到村民热情接待。

当年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常启武供图)

连心坝前合影(高磊供图)

2002年夏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1名师生走进了浚县白寺乡东尚庄村。师生们不怕苦不怕累,与村民一道将失修水坝修好,解决了灌溉难题,在当地传为佳话。

7月22日,当年参与整修水坝的师生再次来到东尚庄村查看水坝是否还能用,他们的到来受到村民热情接待。

"都过去15年了,真没想到当年的这些大学生们还挂念着水坝,能再回来看看!"8月3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学邦高兴地说。

因失修水坝与东尚庄村结缘

当年来到东尚庄村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由11名队员组成,除1名带队教师外,其余的10名队员是该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当时团省委驻村工作队正在白寺乡开展工作,工作队的同志建议我们去东尚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8月2日,说起与东尚庄村的缘分,当年带队的教师费昕仍记忆犹新,之前我们已了解到该村村南有一个文革期间修的水坝,存不住水,发挥不了作用,去东尚庄村主要是去修水坝。

浚县白寺乡和屯子镇一带素有"四十五里火龙岗"之说,岗地怕旱,坡地怕淹,东尚庄村大体上就在火龙岗上。15年前,吃水还不方便,浇地就更困难,水坝就是为解决村里部分耕地浇灌问题而修建的。"水坝以前是土方筑的,时间长了,被水冲刷得厉害。"71岁的村民郑善凤说,这也是水坝存不住水的原因。

师生们到达东尚庄村后先进行了入户调查和实地勘察,很快找到了水坝存不住水的具体原因,接着制订了维修方案。

师生与村民肩并肩修水坝

"起初,村民并不看好我们这群毛头小伙子能修好水坝。"当年的一位队员回忆,学校下拨资金后他们很快就准备好了物料,接着就开始整修水坝了。

"除了不看好我们的村民外,还有不少村民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导致出现了'我们在干活,村民去围观看稀罕'的场面。"费昕回忆,这个时候村里的党组织发挥了作用,召开动员会,号召党员积极参加。

曹学邦当年是村委会委员,他回忆,村干部动员村民们有力的出力,要义务把水坝修好。"这样一发动,全村都沸腾了,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曹学邦说,村民们轮流上工地,干不了重活的就做后勤保障工作。

施工难度大,师生手上满是血泡

从课堂到田间,队员们感到从书本上学的知识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拿灰浆来说,水和水泥的比例是多少我们都弄不清,无从下手。"队员高磊回忆,后来村里的泥瓦匠和石匠都参与了进来,大家跟着他们学会了不少知识,修水坝工程才得以顺利推进。

"技术上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事儿,难的是施工。"费昕说,修水坝要垒石头、抹灰浆,实践队的队员没有一个人会,"如果没有村民们加入,修坝任务不可能完成。"

整修38米长的水坝,放到今天,借助大型机械设备可在几天内轻松完成。而在当时对村民和师生们来说,他们需要拼上全身气力,用铁锹和瓦刀一点儿一点儿整修水坝,难度可想而知。队员大多来自城市,基本上没干过重活儿。"当时师生们可是吃了大苦了,满手都是血泡,我看着都心疼。"80岁的村民秦有英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激动地说。

2002年7月22日,经过近两周多的奋战,水坝整修工程完工。村民们说:"整修这座水坝,让师生和我们心连心!"因此,水坝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连心坝"。

"完工那天,我们和村民一起庆祝,小卖部里的啤酒都被我们买光了。"费昕回忆。水坝完工后,队员们便离开了东尚庄村,一走便是15年。"师生们走的时候,村民们敲锣打鼓欢送他们离开,很感人。"曹学邦说。

15年后师生重回鹤壁,村民难忘当年情

"15年了,鹤壁浚县白寺乡东尚庄村,一向可好?我们回来了。"7月22日,来鹤壁前,费昕发了这样一条微博。15年来当年的师生变化都很大,虽然他们在不同地方工作,但东尚庄村修水坝的经历是他们共同的难忘记忆。

今年年初,费昕托人到东尚庄村了解当年修过的水坝还在不在。得到的回复是"坝还在,还管用,村民们还记得你们!只是当年你们给坝名刷的红漆都掉了……"于是,师生们有了从全国各地再赴东尚庄村,看看自己的'人生第一坝',为坝名再刷一遍漆,重温当年'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誓词"的计划。

"日子不是特别选的,本来去年要过来,但时间不凑巧就拖到了今年,我们也是到了才发现是7月22日,刚好15年。"费昕说,队员们在全国各地工作,最近两年大家才建立了联系,有个队员在广东没法参加,10名当年的实践队队员再次来到了鹤壁。

"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是村委会委员,全程参与了我们整修水坝的工作,他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工作的场景,见了我们就说'哎呀,那年夏天比今年还热,你们干得真辛苦啊!'"费昕笑着说。

连心坝前,看着自己一块一块运来的石头,一瓦刀一瓦刀抹上去的灰浆,队员们感慨万千。他们拿出颜料把坝体上的字都逐一描红,重新点亮15年前的记忆。

故地重游,在当年住宿的村大队部门口队员们还遇到了当年一起修水坝的老瓦匠。"虽然老人因病说不清话,但他依旧记得我们,看到我们就开心地笑了。"费昕说,老瓦匠俯身伸开双臂做出一个"保护"的动作,他明白表达的意思后差点儿落泪。

"原来,有一天突然下雨了,村民们发现实践队的师生竟然趴在刚运过来的水泥上挡雨。"曹学邦说,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村民,"水泥遇水就坏了,不能再用,师生们真是太拼了,村民们也顾不上避雨,赶紧拿来了大块塑料布和他们一起保护水泥。"

当年整修的水坝仍在发挥作用

奋战13天,队员们为东尚庄村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庄建成了一座长38米、高3米、宽6米的水坝,形成了约2万立方米库容的小型水库,为东尚庄村耕地的灌溉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连心坝上,一段文字记录了当年修坝的过程:"公元二〇〇二年七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来到东尚庄村,为解决我村灌溉的困难,捐资筑坝。在团省委和省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东尚庄村全体村民和大学生们同心同德,连续奋战十三昼夜,筑成此坝,特写此文,铭以记远。"

费昕坦言,这样的经历15年来再也没有过,当年的激情、当年的豪迈,当年和村民建立的深厚感情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村民们同样没有忘记这些当年为他们办实事的师生。"每年浇地,大家都会想起当年在村里修水坝的师生,水坝现在还能储满水,浇地的时候就能用。"曹学邦说,现在村里浇一亩地的成本在百元以上,如果用水坝储存的水浇地,一亩地算下来才5元,让村民省了不少钱。

费昕感慨:"15年前,11个书生尽己所能做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事儿,但群众记得,群众感激;15年后,我们回头再看,才真地体会到'与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这句话的分量!一次社会实践,留给我们的,是一生的财富。"

"与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7月22日,队员们并肩在连心坝上,再次喊出了15年前的口号。队员王平易曾说:"这是我的'人生第一坝'。"他们约好了,以后不管在哪里,每隔几年都要回鹤壁一次,看看这座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工程"。(记者 张志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