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塘社区 首页
识人有术:从这四点可看出一个人的真修养

明人吕坤在《呻吟语·修身》篇中为我们察人识人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一、“大事难事看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是说在大事、难事面前,才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担当。

一般人在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打退堂鼓,只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人才会迎难而上,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吕坤说:“宇宙内几桩大事,学者要挺身独任,让不得人”(《呻吟语·修身》)。虽然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与守令、将帅、冢宰、天子无缘,但“身是心当,家是主人翁当……道是圣人当。”(《呻吟语·修身》)使心为一身之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至为圣人之徒弘圣人之道,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担当的大事。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敢于担当这样的难事,才可以被称为君子。诸葛亮为辅佐后主,振兴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能托孤、寄命。文天祥宁死不降,从容就义,可谓大节不夺。

二、“逆境顺境看襟度”
 “逆境顺境看襟度”,是说在顺境或逆境中,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何等轻浮忘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这是何等淡然洒脱。

逆境是考验,顺境何尝不是考验!在顺境中只有居安思危,不自满假,才能常保平顺。

贞观中期后,唐太宗逐渐骄奢起来,为此魏征上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希望他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看后猛然醒悟,并将其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面对逆境,凄然失色,只是毫无抗打击能力的表现,只有泰然处之,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就像苏轼,在旅途中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他却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雨过后,又高歌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也无晴”。何等泰然!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自暴自弃则是自甘堕落,真正的智者都会在逆境中奋起。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三、“临喜临怒看涵养”
 “临喜临怒看涵养”,是说遇到喜怒之事时,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

喜怒最易使人丧失理智,以致行为失当,招致恶果。因此,喜时不可得意忘形,昏了头脑;怒时也要明白事理,懂得后果。

《晏子春秋》里说:“喜乐无羡赏,愤怒无羡刑。”不能因为一时喜怒就滥施奖赏、滥用刑罚,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赏罚分明。

只可惜在君主专制时代,奸臣常因巧言令色而博得帝王喜乐,受到“羡赏”;忠臣却每因犯颜直谏而惹得帝王盛怒,受到“羡刑”。

颜回被孔子独称“好学”,就因为他“不迁怒”(《论语·雍也》)。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困难。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和袁彦道赌博,袁彦道因为掷五木的采数不合心意,竟然板着脸把五木给扔掉了。温太真说:“看见袁生把怒气发泄到五木上,才知道颜子‘不迁怒’是多么可贵。”

怒不可迁,喜亦然。真正有涵养的人会使喜怒“发而皆中节”(《中庸》)。

四、“群行群止看识见”

 “群行群止看识见”,是说与众人在一起时,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识见。

有一种心理现象叫从众心理,即单个人易受外界人群的影响,而使自己在认识和行为上都趋同于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

一个人若没有主见,则无论思想还是行动,不免随波逐流,不管别人说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

一个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决不会盲从。

子贡不免还有些从众心理,想简单地以同乡之人都喜欢或讨厌为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孔子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同乡之人有善有不善,所以不如用同乡之人“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作标准。这是何等有识见。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语)矮子看不到戏台,只能随声附和高个儿,不免人云亦云。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君子则自有识见,独立不倚,和而不流。(来源:腾讯儒学)



湖南凌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