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沿村 首页
淮海大数据产业园在徐州开工建设。

前不久,江苏省提出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规划形成“1+3”功能区,徐州作为“3”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明确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

国务院今年批复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对徐州总体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求徐州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服务江苏省域整体发展。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明确认可。

淮海发展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一个大的经济区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经济区恰好有区域中心城市徐州。

打破行政藩篱

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亟待放大,“大河前横”的行政藩篱必须打破。徐州提出,用大交通构建大物流,用大物流做强大商贸,交通物流商贸资源要素集聚共享。服务淮海经济区,绝不“自耕一亩三分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说,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高铁、高速公路、国际机场、京杭大运河和输油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东西资源传输、南北发展要素都汇聚于徐州。

徐州自身的发展对于带动引领整个经济区、辐射周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争取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徐州同时也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等方面如何突破,真正发挥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作用,调动区域内各城市积极性和能动性,力争实现淮海经济区协同联动发展。

打造“四个中心”

抓住用好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机遇,对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具有重要作用。深化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的内涵,切实发挥引领、辐射、集散作用。加快自身发展,增强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强内外联通,汇聚区域发展强大合力。

目前,徐州物流企业1100多家,完成总价值超过500亿吨公里,居淮海经济区第一;徐州“中心商圈”辐射影响淮海经济区10多个城市,吸纳跨省消费量占中心商圈总量的三成;以徐医附院、中心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资源惠及周边新农合农民4000万人。

金融是城市发展中最具外宜发展能力的产业,目前,徐州正在积极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抓新城区金融集聚区、淮海路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开拓出更广阔的金融平台,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本和淮海经济区金融发展的领头兵。

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有利于徐州摆脱对传统工业的路径依赖,突出创新驱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态,夯实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着力集聚资源要素,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在徐州集聚重组、辐射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徐州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项目,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高增长、新兴产业上规模、优势产业增效益的发展新格局。

今年淮海大数据产业园在徐州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总占地面积600亩,可容纳两万余台机柜,主要面向徐州及淮海经济区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信息化服务。园区通过直供电形式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还可以提高热电厂机组的运行效率,解决电、热过剩问题。目前,华为、移动、电信等6家企业已与该园区签订合作协议。

统筹改革发展

当前徐州要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突出创新、企业、项目,推动经济平稳增长、质态显著提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优环境增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制度等牵引力强的改革。

2016年淮海经济区首个以“互联网+物流”为平台的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在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该综合物流园是徐州市“三重一大”重点项目。园区在整个淮海经济区首次运用了公路港物流模式,形成了以公路港为核心的“一港三区”布局,包括五洲公路港、高端仓储区、物流装备博览区以及物流生活广场等,并与徐州铁路物流园等共同组成了徐州西部物流产业带。

同时,徐州市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富民工作落实,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对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深入排查,及时化解、妥善处置苗头性问题、薄弱环节,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徐州地缘特殊、地位重要、使命重大,当前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江苏省发展大局中,徐州在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之路。